第651章地頭蛇
電話接通,林逸將這邊遇到的情況大概說了一下。
白老爺子在那頭沉默了片刻,悠然道:
“寧省那邊確實有道上的朋友,不過,他們跟咱們不是一路人。”
他這話的意思就是說,當年他們這批人,往上數幾代基本沒跟西北這邊的江湖人打過交道。
一個是因為山高路遠,隔著上千裡地,壓根就沒有交集。
再一個,西北這邊少數民族居多,民族信仰不同,而且民風剽悍,早年間也確實落後,交流的機會就更少了。
“不過,據我所知,寧省這邊,當初有兩路人馬算是在江湖上有一號的。一路,是‘河套王’馬紅奎;另一路是‘賀蘭王’郭拴子。”
馬紅奎的大名,林逸有所耳聞。
這家夥是清末民初生人,金城陸軍學校畢業,早年間投靠馮將軍,參與“五原誓師”響應北伐號召。
後來在又投了老蔣,被任命為寧省主席,這“土皇帝”一坐就是十多年,也算是當年的一方諸侯。
雖說這家夥後來叛逃,最終借道去了洛杉磯。
可他當年在寧省的關係盤根錯節,幾乎涉及到各個方麵。
主要還是因為,寧省當時交通落後,生產極不發達,加上位置邊遠,光頭覺得無需控製太嚴,就把全省上下除了教育廳長的職務以外,全部由馬紅奎提名舉薦。
即便如此,老馬還是一連趕走了五任空降的教育廳長,最後還是把自己的人安插過去,使得整個寧省全都是他老馬的人。
“不過,他這一股勢力,在建國後沒成什麼氣候,聽說他們這些人的後人當中,有那麼幾個混的有頭有臉的人物,後來乾脆拉大旗搞了個商會,做的都是正經營生,所以這事大概率跟他們關係不大。”
“那就是那個姓郭的了?先生,這個姓郭的到底什麼來頭?”
“這個郭拴子當年就是個土匪頭子,自封‘賀蘭王’。
這家夥早年間給地主放羊,放駱駝,後來打仗的時候還上過前線,也當過逃兵。
逃回賀蘭山之後,就落草為寇,拉起了一個幾百人的土匪隊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仗著自己對賀蘭山的地形比較了解,跟當時的寧省主席馬紅奎派出的繳費大隊斡旋了小半年,愣是沒讓他們揪住尾巴。
這下可讓郭寨主名聲大噪,不少人都趕著來‘靠窯’,全盛時期,手底下養了三千多號人。”
要知道,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有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在自己身邊落草為寇,馬紅奎的覺是無論如何也睡不安穩的。
於是,他又派出更多的人手前去剿匪,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帳下有人獻上一計,說與其跟郭拴子死磕,倒不如招安。
馬紅奎覺得有道理,落草為寇也不過就是為了求財,我給你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