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排除法嘛,b超、x光、ct全部都照過了,未見明顯異常,這就代表不是實質性病變,咱們可以排除女性生殖係統疾病,以及肝膽胰脾肺腎的問題,那麼這個範圍就很小了。
首先考慮的還是腸道本身的問題,人家西京醫院為啥把病人轉到咱們越中來?就是因為咱們會搞內窺鏡,能看到胃腸道裡麵到底發生了什麼病變,這是咱們的優勢,也是咱們的特色。”
第二天。
餘思思看到這麼長這麼粗的胃鏡管,嚇都嚇死了。
“媽,我不做胃鏡,我不要這麼粗的管子捅我~~~”
陳棋拿著胃鏡無奈的笑笑,旁邊西京醫院的醫生們集體圍觀著,也是無奈笑笑。
小孩子看病就是這個麻煩,不配合,就連做個ct也不得不用鎮靜劑,讓孩子睡著才能完成,非常麻煩。
所以很多小兒外科醫生,不管你啥病要動手術,通通給你全麻。
最後還是小孩父母勸了半天,又嚇唬了半天,女孩勉強答應做胃鏡。
可是胃鏡顯示,至少從食管到胃底,包括十二指腸都是正常的,那就排除了上消化道的問題。
然後就要做腸鏡了。
腸鏡需要從肛門裡進管子,這讓愛美怕羞的女孩更難以接受,尤其醫生還是個男的,周圍還圍了一群男男女女幾十個醫生。
“不做,我不做~~~”
又鬨上了。
這下父母都勸不好了,女孩表現得很頑固,堅決不肯暴露自己的菊花。
陳棋也很無奈,於是好說歹說給了一個折中方案:
“小妹妹,這樣,腸鏡就讓旁邊的這位蘭阿姨做,然後我們所有男同誌全都出去不看,這樣好不好?”
見小女孩猶豫了,陳棋又加了碼開始嚇唬她:
“你不做腸鏡,我們就不知道你得了什麼病,你如果經常這樣無緣無故肚子疼,以後就不能找對象,也不能生小孩,你長得這麼好看,難道想孤老終身嗎?”
陳棋這話是半真半假,結果不但餘思思給嚇住了,她的父母同樣被嚇壞了。
八十年代是個保守的社會,尤其是大西北,如果一個女孩不能結婚生子,那這就是個廢人,以後老了怎麼辦?家族名譽怎麼辦?
駱珍堅定地說道:“思思乖,這檢查一定要做,你不做爸爸媽媽就生氣了!”
餘思思知道今天是跑不了了,於是接受了陳棋的建議,讓女醫生替她完成這個檢查,所有男醫生退了出去。
走廊上,童教授趁著空閒便問道:
“小陳,你懷疑是什麼問題?”
“我懷疑還是腸子內部的問題,比如克羅恩病、結核性腸炎都不能排除。”
“克羅恩病?”
在場的西京醫院醫生們都是微微點頭,腦子裡在迅速回憶著克病的病因和特點。
這病雖然屬於胃腸科看的,但限於檢查手段和設備的局限,這病很難診斷,所以在八十年代屬於罕見病,大家研究得並不多。
克羅恩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局限性回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多發於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
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病程多遷延,反複發作,不易根治。
這麼一說,似乎的確是比較符合餘思思的病情特點。
但是克羅恩病有一個特點,就是發病很緩慢且隱匿的,從早期症狀出現到確診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而且臨床表現並沒有什麼特異性,你醫生不能光憑著病有人腹痛腹瀉就懷疑這是克羅恩病吧?
一般都是需要做個結腸鏡,如果鏡下出現像鵝卵石鋪路一樣的腸黏膜增生,再進行組織活檢後即可確診為克羅恩病。
所以這病確診非常依賴腸鏡,國內也隻有陳棋這樣少數能玩內窺腸鏡的才敢診斷。
男醫生外麵在聊天探討病情,病房裡,蘭麗娟經過結腸鏡檢查後,結果也讓大家失望了。
沒有明顯異常,沒有腫瘤,沒有腸炎,沒有克羅恩病,什麼都沒有發現。
這就麻煩了。
胃鏡腸鏡都沒有表現出異常症狀,之前所有假設的疾病全部推翻。
這時候張偉忠教授卻提了不同意見:
“整個消化道那麼長,胃鏡能看上部分消化道,腸鏡能看下部分,中間的消化道空腸、回腸)沒辦法看,會不會是這裡有問題呢?”
童教授歎了口氣:
“問題是中間的消化道沒辦法檢查呀,除非就是動手術做診斷性探查,可是這樣的代價太大了,萬了沒問題,病人就白挨了這麼一刀,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
陳棋坐在那兒卻是眼睛一亮,心想你們沒辦法,我有辦法呀。
想看到中間段消化道,除傳統的胃鏡腸鏡外,後世還有一種特殊的檢查方法,那就是“膠囊內鏡”。
膠囊內窺鏡實際是把攝像機縮小,植入醫用膠囊,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
一粒小膠囊就是一個探秘人體的攝像工作室,甚至可能成為遨遊人體的“飛船”。
從外表看,它與普通膠囊藥區彆不大,但它是一台微型攝像機,用於窺探人體腸胃和食道部位的健康狀況。
患者吞服後,膠囊隨胃腸肌肉運動沿消化方向運行,拍攝圖像,再把圖像傳至患者係於腰間的數據傳輸裝置。
醫生再把膠囊拍攝的圖像下載於電腦,膠囊在24小時內自動排出體外。
而且使用膠囊內窺鏡,患者可保持正常活動和生活,非常方便。
問題就在於,1989年膠囊內鏡還並不存在,那麼陳棋又隻能靠金手指作弊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