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卑沙城的圍攻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圍攻的兵力數量也從最初尾隨唐軍而來的幾萬人增加到了現在超過三十萬的規模,但是眼前算不上高大的卑沙城卻依舊傲然的挺立在那裡。
更為不妙的是,在圍攻的一個月裡麵,隻有前麵的半個月對唐軍造成了真正的殺傷,到了後麵……
隨著圍攻時間的延長,隨著兵力損失,隨著軍械損耗,隨著糧草消耗,擂鼓每日還是會響起,攻城還在繼續,但是攻擊的強度和力度每一天都在衰減。
看著眼前那座既不高大,又不雄偉的卑沙城,再瞅一瞅背後連綿十數裡,規模龐大的軍營,島國太上皇李師道派來的親信第五輪也是一陣的無奈。
第五輪,出身京兆第五氏,那是妥妥的大家出身,有唐一代出了十幾位宰相,曆代朝廷都有高官存在。
第五輪原本也是有機會留守長安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被迫離開長安,逃亡到了平盧,但正所謂鋒芒畢露,膠東或許偏僻,但是依舊不能遮掩他的光彩。
作為平盧鎮鎮將,第五輪為李氏掌控的平盧鎮出生入死,為李氏征戰近二十載,在曾經平盧鎮也算是排的上號的統兵大將。
麵對中原的各路兵馬,麵對各鎮的各路名將交鋒雖然沒有大勝,但是也沒有真正落於下風,在李師古、李師道兄弟手中也算是少有的名將。
在鄆城之戰,平盧分家之前,一直坐鎮曹州、威懾武寧、宣武、義成軍,在平盧分家之後,擅長陸戰的第五輪和擅長水軍的魏鵬飛堪稱李師道身邊的左膀右臂。
李師道孤身進入島國的時候,就是第五輪率領兩百步卒,一路殺入了島國的皇宮,完成了對島國的變天。
隨後在膠東水師覆滅之後,以最快的速度從島國來到了遼東,這位在中原也小有名氣的將領,麵對自家老板的重托,卻顯得有心無力。
雖然穩穩的掌控了島國,但是膠東水師的意外覆滅是無法掩蓋的巨大損失。
如果膠東水師還在,隻需要從島國運來三五萬倭兵,第五輪就有絕對的信心一波拿下卑沙城,為自家的老板肅清遼東。
但是現在,第五輪所感受到的隻有無儘的煩惱。
一個小小的卑沙城竟然如此的讓自己有心無力。
名義上,第五輪掌控的兵力數量相當驚人,但是,第五輪頭疼的根源卻也來自這些家夥,因為這些家夥的來源實在太過複雜了。
他們有來自遼東長白山、興安嶺、白山黑水間半遊牧、半農耕的遼東諸族;
他們有來自新羅、百濟的半島聯軍的兵馬;
他們有來自叛亂的原本的遼東駐軍的人手;
他們有來自整個遼東、遼西、漠南、漠北、渤海等地的,李師道費儘心思找到的曾經的高句麗國後裔;
他們有來自渤海國,表麵上偽裝成遼東諸族,但實際上是渤海國正規軍的兵馬;
他們中甚至有來自草原上包括回鶻在內的各遊牧民族的騎兵;
當然,他當中也少不了此時此刻,作為李師道最後依仗的島國倭兵。
每次看到這支大軍複雜到極點的組成,第五輪就很有一種以頭搶地的衝動。
如果隻是組成複雜,第五輪也就忍了,問題是組成了這支大軍的人手的軍械、裝備、戰鬥力、戰鬥意誌也是各不相同。
平心而論,這幾十萬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莫過於曾經屬於盧龍軍,但是現在徹底淪為叛軍的那部分人。
雖然計劃早就製定好了,但是直接出賣遼東,出賣遼東駐軍,終究不是一個能放在台麵上的勾當。
所以劉總才在遼東遼西邊境部署了整整十萬精銳,就是害怕任何一個被出賣、被遺棄在遼東的邊軍和邊民逃回來。
因為,隻要有一個活著的邊軍逃回來,就有可能導致整個盧龍軍都隨之崩盤,畢竟主動出賣部下這種事情……
遼東的駐軍戰鬥力很強,但他們不是傻子,在發現自己被劉總賣了之後,為首幾名將校毫不猶豫直接舉起了造反和叛亂大旗。
這些主動叛亂的家夥,承襲了盧龍軍時代的裝備,本身又訓練有素,更是心狠手辣,直接占領了錦州等幾個最重要的地點,成為了叛亂的第一批獲利者。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家夥的提前叛亂,使得堅守邊堡的邊軍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也正是他們的提前叛亂,快到了始作俑者了劉總,陳宏誌,幕後大老板李師道都沒有預判的程度,讓整個遼東的局麵迅速崩壞。
但是,這些家夥的數量終究太少,其他各路叛軍又分不清他們和那些沒有參與叛亂叛軍的區彆,依舊把他們等成了遼東官軍而進攻。
又麵對著數以十萬計算的其他叛軍的進攻,最終不得不選擇和李師道在遼東的代理人合作。
隻不過,合作的方式不是臣屬,而是成為了李師道的雇傭軍,當然在雇傭軍的同時,他們還保留了錦州,遼東最主要城市的掌控權。
但是,這些失去了靈魂的家夥的的要價極高,高到了讓第五輪根本不敢動用的程度。
主動叛亂的遼東軍之外,最能打的,則是那些來自遼東山林,依仗蠻力的遼東諸族的蠻兵。
遼東地區嚴酷的環境對他們的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在嚴苛的環境之下,還能活下來的人莫不是身體壯碩,意誌堅定,最重要的是敢於搏命。
給他們配備上一定的武器、甲胄之後,確實能夠發揮出驚人的作用。
然而,他們的強悍在於野蠻和無組織,他們的弱點同樣在於這裡。
遼東諸族,顧名思義是由無數個民族混雜而成,有遊牧,有農耕,有半遊牧半農耕民族,他們本身的成分就極為的複雜,目的也各不相同。
在各方勢力、各種力量的引誘之下,遼東異族對邊軍發動了突然襲擊。
在最初和邊軍進行搏殺的時候,叛軍的主力確實是他們,戍守邊牆的邊軍的損失絕大部分都是這些野人一般的遼東諸族造成,正是他們和遼東叛軍的聯手,在區區兩個月的時間內將遼東邊軍防衛力量徹底瓦解。
然而,在遼東邊軍的力量瓦解之後,這些遼東諸族就出現了第一輪大的變動。
相當一部分南下,為的就是單純的補足之前白災的損失,根本就沒有長期占領土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