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遼東巡撫府研討的諸多事務,在洪承疇有意識的把控下,朝著既定的方向推進著,一項項關乎遼東的決策,甚至會影響今後大明的摸索,既要達到大明天子指明的方向,又要讓遼東巡撫府與諸兵備道之間相互幫扶,這其中最難拿捏的莫過於分寸!
待在遼東巡撫上的位置越久,洪承疇就越感做事之艱難,事本身不難,難就難在人本身上,終究是一個人一個想法,這世上沒有兩個人能擁有絕對一致的想法,所以在做事的時候,要學會取舍,要分清主次,要明白利害,倘若一味地想要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到他人身上,那終究會物極必反的!
這還僅限於遼東一地。
倘若上升到整個大明,複雜程度遠超尋常人想象。
“撫台,時下在我遼東治下要開荒,要清丈,要建港,要修路,要建渠,與之牽扯到的層麵眾多。”
隨著一樁樁事宜明確,時任遼南兵備道官的楊文嶽,此刻開口道:“在這樣較為特殊的境遇下,選擇在軍屬勳田試行引水植稻一事,真的是正確決策嗎?”
“下官不是質疑陛下的旨意,歸根到底在遼東這片地界上,此前從沒有過這樣的先例啊,萬一真失敗了,那耽誤的不是幾千畝土地,而是數萬畝土地啊,這些土地種彆的,最起碼能確保部分口糧吧?”
“要是此事真的辦砸了,不僅當年顆粒無收,關鍵是諸兵備道衙署要承擔這部分的損失啊,這是給所屬功勳的兜底,這一前一後加在一起的損耗,足夠讓遼東各地乾成不少實事啊!”
該來的終究是要來啊。
倚坐在官帽椅上的洪承疇,在聽到楊文嶽的質疑,心裡不由輕歎一聲,儘管他對待此事也是持懷疑態度,但天子的意誌格外強硬,引水植稻一事,務必要在遼東切實試行下來,成與不成另說,但做是不打折扣的做。
在過去涉及遼東的事務上,朱由校更多是指明一個大方向,具體到相應的事務,不管是涉軍,亦或是涉政,都會充分給予熊廷弼、洪承疇相應的權限,畢竟他們是待在遼東的,對於遼東的實況,遠比通過奏疏了解到遼東實況的朱由校,要更有感觸。
熊廷弼、洪承疇他們是大明臣子不假,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做實事的大明臣子,而非什麼傀儡!
若真是傀儡的話,那朱由校也不會重用他們。
畢竟要解開遼東本地的困局,紓解衍生的諸多問題與積弊,朱由校需要一批棟梁之才去紮根解決。
也恰恰是這樣的前提,使得洪承疇儘管有顧慮,有不解,但是他要堅定不移的去支持此策。
無他。
倘若沒有天子的倚重與信賴,那他洪承疇就不可能在遼東巡撫的位置上坐穩,更彆說將自身才華儘情施展。
凡事都是相互的。
“誰還有什麼想法,現在都可以講出來。”
洪承疇收斂心神,看向眼前眾人道。
“下官覺得這件事情,是否能相應的縮小些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