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彆是唐軍是從低處往高處進軍,這一萬人的糧草,要如何保證都是個大問題。
如果戰況膠著,進不能進,退又不能退,一萬大軍很可能餓也餓死了!
“節帥用兵自有奧妙,末將願聞其詳。”
郭子儀不動聲色問道,這就是典型的不太相信,卻又不好意思硬著頂撞了。
方重勇看破他的小心思,擺了擺手說道:“史書記載,隋末時候,皇帝楊廣領著隋軍精銳從張掖出發,進入大鬥拔穀。當時正值七月天,忽然天降暴雪,隋軍與所攜牛羊凍死大半。後人多半不信,以為訛傳。”
郭子儀沒說話,但臉上呈現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並沒有將方重勇的話當做笑話在看。
大鬥拔穀這一段山路,是一個氣候很妖孽的地方。它的北麵出口,麵臨的是荒漠性氣候,炎熱乾旱,而南麵出口,又是寒冷濕潤的高原氣候。兩種極度反差的氣候,又被山脈阻斷。
而這條山脈中間的豁口,便是大鬥拔穀。
這使得六月飛雪,氣溫爆降四十度,在大鬥拔穀內都不算什麼稀奇事!真要說就是日常基操。
方重勇猜測,廣神當年應該就是遇到了這樣的災難性氣候突變,軍中又無此地常駐居民,沒有做好防寒準備,故而吃了大虧!
在出發來大鬥拔穀之前,方重勇就找來了好幾位在此地生活過數十年,後來又在武威城討生活的向導,打聽了一下大鬥拔穀那邊的環境。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險象環生”。氣候,就是唐軍最大的敵人,沒有之一!
來到大鬥軍營地的第二天,方重勇又在本地尋找熟悉路線的山民,然後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年度六月飛雪的氣候又來了,隻是不確定是哪一天。
反正這段時間,為了以防萬一,這些山民都是不進山放羊的。遇到極端暴風雪,往往隻持續半個時辰,就能要了他們的老命。
山民都如此,吐蕃軍就更是如此了。
吐蕃駐守峨堡嶺的軍隊,補給不可能做得很好;吐蕃奴隸製,也不可能讓士兵時時刻刻都吃飽穿暖。最近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極端降溫天氣,吐蕃軍還會不會沿著山路巡邏?
或許有,但可能性很小。
如果把進攻的隊伍壓縮到一千人的話,那麼路上被吐蕃人發現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快到峨堡嶺後,軍隊埋伏起來,等待夜晚可能出現的風雪天氣。然後利用夜色或者短暫窗口期的嚴寒天氣,一舉拿下無力反抗的峨堡,值得賭一把。
根據常識,一天當中,氣溫下降最快的時間段,在下午一點到下午四點之間。因此山中的嚴寒天氣,極有可能出現在這一段時間大降溫,而非是深夜嚴寒。
事實上,史料記載廣神遇到的嚴寒天氣,也是在白天。根據當地人介紹,這種天氣一般最多不超過一個時辰,隨後氣溫回暖到正常。
如果沒有遇到這種大降溫,那就隻能選擇夜色突襲,所以唐軍總共有兩次攻城機會。
方重勇已經打聽過了,峨堡不是依山而建,而是漢代勉強在山嶺上修建的一個永久性堡壘,現在城牆大半都已經坍塌無法修複。
吐蕃人占據此地也不過數十年而已,並未重新修繕城池,隻是將城牆缺口用木柵欄堵住,利用南麵的補給勉強維持著關鍵節點的軍事存在。
當然了,吐蕃軍在靠近後勤基地的山嶺,勉強還能維持住。
唐軍如果要維持峨堡,則必須以大鬥拔穀為補給線,從河西走廊往這裡運送物資。
在非工業時代,那是連理論上的可能都沒有。要不然,河西邊軍早就把戰線推進到峨堡嶺作為防守節點了。
聽完方重勇的解釋,郭子儀大為歎服,所謂膽大心細準備足,不外如是。
如果方重勇的調查都屬實,那麼此戰先鋒軍一千人,根本就不需要使用馬匹,反正山路上也跑不起來。也不需要考慮什麼補給線的問題,反正輸了就是有去無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