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會戰昌黎
崇禎三年初,隨著大明各路援軍紛至遝來,明金雙方的戰略局勢發生改變。
占儘天時地利人和的明軍,開始利用優勢兵力對後金占據的州府進行反攻,並且成果顯著,皇太極逼不得已,開始收縮兵力。
正月初,崇禎皇帝聽從孫承宗的意見,起複馬世龍為兵部侍郎,任薊遼總督,總領關內諸路勤王兵馬。
馬世龍到任後,立即製定戰略方針,其親自率領關內勤王兵馬主力囤積於遵化,但實際上,一支短小精悍的偏師已經在日暮下悄然而出。
正月十日,以何可綱部團山營,李順祖部京軍神樞營為主的明軍突然來到灤州城下,激戰兩個時辰,擊殺後金鎮守灤州守將固山額真納穆泰,收複灤州。
神樞營後勤將領史興祚第一個登上灤州城,所部三百戰兵儘沒。
此後,阿敏聞風而動。
起初阿敏是礙於皇太極,不敢不管,但又不想損失太多他的鑲藍旗主力,因此隻打算派遣千餘騎兵意思意思。
但不知怎的,阿敏突然改變主意,派遣鑲藍旗本部騎兵馬甲一萬,並兩萬在永平府投降的原明軍,總計三萬騎兵進抵灤河。
灤河一場血戰,誰都沒想到最後的失敗者會是阿敏。
神樞營三千餘人,在何可綱部團山營的及時增援下,居然擊潰了十倍與己的後金騎兵,李順祖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京畿。
阿敏暴跳如雷,正在永平收束潰兵,不敢再出城迎擊。
山海關方向,皇太極和孫承宗的鬥法,也在經曆著最後時刻。
在經曆永定門的失敗後,皇太極依舊不甘心就此收手,在懲處了部分八旗的貴族立威以後,決意與孫承宗所部遼軍主力決戰昌黎。
孫承宗糾集了遼軍主力,祖大壽、祖可法、吳襄及滿桂所部人馬,堅守撫寧不出,與山海關的高第所部形成掎角之勢。
皇太極在正月的上半個月,幾乎把所有辦法都用過了,但都被孫承宗一一識破。
皇太極率領的八旗主力,先是對撫寧發起連續幾天的強攻,但祖大壽一改常態,登城振臂高呼,其本部遼軍亦個個狂呼酣戰。
皇太極沒有空子可鑽,決定留下大營迷惑,親自奇襲山海關。
他的這個想法很好,但也很愚蠢。
皇太極駐馬山海關前,直到那個時候,他才知道為什麼孫承宗要將遼軍的主力聚集在撫寧,而不是回去守山海關。
他隻是在山坡上看了一眼,就下達了撤退的軍令。
皇太極不是傻子,山海關內有四城,每一個都是堅城重炮,城寬池深,易守難攻。
山海關,不可能被攻破,強攻隻會把這裡變成一個針對後金軍的血肉磨盤,駐紮在撫寧的孫承宗、祖大壽等遼軍也不是不敢出戰的京軍。
皇太極毫不懷疑,如果他真的強攻山海關,孫承宗絕對會傾城而出,抄襲他的後路。
到時候,八旗主力就有被圍死在山海關城下的危險。
情況和李順祖、何可綱預料的一樣,皇太極在撫寧和山海關附近帶大軍轉了幾日後,發現沒有任何機會,即在某一日的早上,率領八旗主力進攻昌黎。
一個小小的昌黎,平日不過幾十萬人口的縣城,人口算不上多,經濟談不上繁華,卻成了明金兩軍爭奪的焦點。
這全因為昌黎的地理位置,對眼下明金爭奪京畿的局勢十分特殊。
後金占據永平、遷安、灤州、遵化四城,既然撫寧和山海關久攻不下,則可退而求其次,拿下昌黎,意味著孫承宗在撫寧和山海關一線的遼軍主力,聯係將完全與京師切斷。
進攻昌黎,是皇太極最毒辣且具備戰略遠視的一步棋。
無論如何,後金軍現在將占據主動,無論逼孫承宗出城,或是在拿下昌黎後繼續向西進兵,攻掠河南,都是無往不利。
皇太極的戰略意圖,被孫承宗很快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