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黎民百姓
瓊州府,儋州。
儋州是瓊州府三州十縣的其中一個直隸州,位於臨高縣西南。
與後世儋縣有關係,但不大,因為兩者的位置相差很遠,幾乎算是新建了一個縣。
與之相似的還有昌化與昌江、感恩與東方、崖州與崖縣。
前兩者最終合並為一縣,為昌感縣,後者直接改名,現在叫三亞。
大明第一任瓊州知府崔盛,此刻正在儋州黎岐黎族人的地區)視察。
瓊州雖比台彎漢化程度更高,但黎族人口同樣龐大。甚至可以不客氣的說,城牆的外圍便是黎人的村落。
這其中,又尤以儋州、崖州為最。
而瓊州主峰,便是被黎人尊為神山的黎母山,五指山隻屬於其中一峰。
對於上頭換了個朝廷,這些黎人倒是無感。
左右不過是又換了個知府、知州而已,該乾嘛還是乾嘛。
崔盛便是年初那場登極恩科的殿試探花郎,但他並非殿試第三,至多就是明算科第一。
後世許多人受到電視劇誤導,覺得狀元就是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前麵倆倒是對的,最後一個對也不對。
探花可以是第三名,但大多時候,探花往往看得還是士子們的外貌。
隻有在出現複數探花的時候,才會根據才學來評判誰來當探花,亦或是皇帝欽點,誰就是探花。
總的來說,就是狀元、榜眼當學霸,探花看臉,也是進士隊伍遊街時的牌麵。
崔盛能做這個瓊州知府,同樣也是朱皇帝欽定。
對他一個新科進士,尤其還是明算科進士而已,一步入仕途,起步就是知府。
哪怕隻是海外知府,也很高了。
尤其,海外知府也變相代表了自主權更大。
事實也確是如此,朱怡炅給了崔盛不少便宜之權。
要不然,真出什麼問題,光是來回請示一趟,怕是要麼問題已經解決,要麼就連府城都炸了。
崔盛對於皇帝十分感激,絲毫沒有因為被送來海外當知府而怨懟。
彆的不提,隻他這探花功名就有極大水分。
自己這模樣既不是新科進士中最好看的,文章……來卷明算科的,又能有幾個寫的一手好文章的?
‘陛下對我是恩重了!’
崔盛如是想著,哪怕明知可能是陛下在收買人心,順帶推廣明算科。
但這又是欽點探花,又是起步知府,封疆大吏。
自己若是不把這瓊州給治理好,豈非辜負陛下聖恩?
抱著這樣的念想,崔盛幾乎是明軍每拿下一個州縣,他必以知府之尊親臨該地。
既是巡查州縣,也是要安撫好黎人。
隨軍赴任前,崔盛便被皇帝專門召見過一次,核心就一句話:“黎民也是百姓。”
瓊州清軍從來都不是問題,他們擋不住明軍的。就算能擋住一次,大不了明軍繼續增兵。
兩廣都不會,也沒那個空閒插手。
管理瓊州真正麻煩的還是本地數量龐大的黎人,與漢民、苗民移民過來的)等族的生存矛盾。
瓊州黎人與台彎番人差不多,也分生黎、熟黎。
生黎不會說漢話,主要集中在山裡,且大多不與漢人接觸。熟黎會說漢話,多聚居於儋州與崖州,也會和漢人交易,甚至還有與裡長類似的糧長幫著官府進行管理。
從前明開始,瓊州便爆發過多次黎人叛亂現象,最大的一次還是在嘉靖年間,充分滿足了嘉靖的武略戰功。
而生黎大凡作亂,同樣也都是熟黎從中挑撥刺激。
之所以如此,其實與朱皇帝起兵之初的原因大致相同。
瓊州雖更早歸於中國,但即便是到了前明,這裡也與台彎一樣,都屬於化外之地。
凡至瓊州為官的,要麼罪人,要麼流放。
再加之天高皇帝遠,這些官吏對瓊州漢人百姓都不咋地,對這些黎人還能好的了。
尤其還是這等熟黎,生黎那些地方官吏碰不得,熟黎還不是隨便拿捏。
這麼說吧!
熟黎在官府眼裡幾乎不如牛馬,不僅要繳納更多賦稅,還時不時要被征發徭役和充軍。且當官的一高興,還得加派,很多亂子就是這麼鬨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