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五完全沒有懷疑,連忙說道:“托陛下的洪福,家父黃三才現在也在軍器局謀了份學徒工的差事。”
‘黃三才?果然不是嗎……’
divcass=”ntentadv”朱怡炅臉上浮現一絲失望,不過又很快釋懷。
這也正常,且不提黃履莊是揚州人,怎麼都不可能在福建這邊。
而且,黃履莊的牛逼也主要體現在營銷號和各種小說裡的吹噓,真實的黃履莊可能真的愛搞新奇事物,但絕對沒有那麼厲害。
再者,史書上對於黃履莊的描述也非常少,可以確定此人存在,但他有沒有後代什麼的,卻是知之不詳。
就算真有後代,按照後世沒有隻言片語就能看出,這個後代絕對沒有繼承黃履莊的發明心思。
不過無妨,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又不是非要找那幾個特定人物,就比如他現在手上的“偽明第一悍將”楊恭,不也是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唯一的一句描述還是勇力過人,果敢堅毅。
某位嚴姓大佬說過:“隻要用對了人,就能乾成大事。”
“好了,無事,黃卿且下去忙吧!朕再到處看看。”
隨手將黃五打發走,朱怡炅又帶隊在這火炮工坊繼續視察起來。
空心鑄炮法屬於突破性的發明,雖然還是無法解決炸膛問題,卻能極大延緩紅衣大炮的炸膛時間。
以前十次可能就會炸,現在起碼得放個上百炮,甚至更多才會炸。
除了空心鑄炮法外,軍器局同樣也將朱怡炅先前說的沙模、鐵模鑄炮法搗鼓了出來。
畢竟,這兩樣本來也不是什麼高深工藝,朱怡炅又把可能性提出來了,隻需不斷研究搗鼓,總能搞出來。
原來的泥模鑄炮太麻煩,還不安全,火炮會炸膛主要就在於泥模鑄炮的本質缺陷。
換上沙模就好多了,但同樣的,沙模雖能避免泥模的很多問題,鑄炮速度也更快。
可一旦發生事故,臂如沙模吸收太多水分,模具往往會直接爆炸。連人帶炮帶模全部玩完的那種,危險性更高。
算是把開炮的危險性,留在鑄炮階段了。
另一個鐵模鑄炮倒是最安全,隻需鑄造一個鐵模具,就能循環使用,製模成本極大降低,也不必像泥模那樣需要等待模具陰乾,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且,使用鐵模鑄造的鐵炮由於沒有什麼水汽,故而砂眼更少,光滑程度堪比銅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火炮的穩定性,減少炸膛的可能。
最重要的鐵模鑄炮造價最低,對財政壓力最小。
用一工之費而收數百工之利。
但同樣的,鐵模鑄炮弊端最大。
從金屬鑄造學和金相學的角度來看,鐵模的散熱太快,使得生鐵液在冷卻時存在冷凝過快的問題,鐵液中的滲碳體來不及析出石墨化來不及進行)石墨就已經凝固。
因此鐵中的滲碳體主要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白口鐵。
白口鐵相較於灰口鐵來說硬度高且脆性大,難以削磨,使得火炮的性能下降。
使用時往往容易震裂炮身,炸膛的風險更高,隻能通過加厚炮壁來解決問題,其結果就是火炮十分粗笨難移。
總結,鐵模、沙模各有千秋。
朱怡炅看完以後,仔細思索,又與軍器局反複商議,最終拍板決定,鐵模鑄小型量產陸戰霰彈炮迫擊炮)。
沙模鑄常規標準火炮,最後的空心鑄炮法,則專鑄紅衣大炮。
如此,三法一起用,完美整合軍器局資源。
除了鑄炮法,軍器局那邊的板甲也已開始進入量產化。
在朱怡炅的要求下,軍器局的板甲在量產階段,就已分為三個種類:全身甲、半身甲、胸甲。
板甲肯定擋不住大口徑火繩槍,但我大清可沒所謂的大口徑火繩槍。
所以板甲在清軍麵前,至少幾年內都將是無敵的存在。
幾年後怎麼辦?
那時候要是明軍要麼已經快把偽清推平,要麼就是大局已定,板甲不板甲,已經不重要了。
按照事前定好的分配,全身甲是給先鋒營部隊準備,半身甲則是給常規刀盾部隊,最後的胸甲,暫時配給火銃兵和擲彈兵。
不過,這胸甲主要還是朱怡炅為未來的龍騎兵準備的。
要知道,法國人可是到現在都還保留著胸甲龍騎兵來著。
隻等印度的馬爾瓦爾戰馬到了,批量繁育裝配起來,明軍有了自己的騎兵,就可以正式開始搞了。
這個時代的陸地,終究還是騎兵、火炮共天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