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寧霖益啊,請進。”
40來歲的老師,正值壯年時期,但是這臉色卻像個50多歲的老頭子。
看來韓國這保護的也不是很好啊,頗顯老態。,早上好。”
教授哈哈一笑,嘴巴一張一閉。
“不用這麼拘謹,我的母親也是中國人,中文我會說的,正好我這一屆就收了你一個中國人,以後和我說話,都用中文就是了。”
寧霖益畢恭畢敬地站著。周景也是看不過眼了。
“你自己把凳子拉開坐著唄。”
“啊……好。”
就這樣,師生倆第一次會晤就完成了。
後麵的日子倒也清閒。
周景也是個妙人,讓寧霖益自己先找個方向研究著,有不會的再來問他。
在後麵的幾次聊天中,周景還問了問寧霖益在韓國的生活怎麼樣,寧霖益隨便說了幾句也就過去了。
這教育學的課題,寧霖益也有些搞不清楚,太大了,很空洞,太小了很難寫。
這就成為了寧霖益這段時間裡一直思考的東西,周景也知道,這是寧霖益肯定會經曆的事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由周景來給寧霖益出問題再讓他自己鑽的話,倒也不是不行。
但是作為老鄉,周景不太希望自己的學生變成隻會做題和按部就班的機器。
發揮不出來主觀能動性,在後麵的博士學習生涯中,會受很大的限製。
至於這些,就不贅述了。
於是乎,周景給寧霖益出了個法子。
自己去親身經曆一下教育,去上課,去教學生,自然就會有自己的感悟。
而隻要有那麼哪怕一丟丟的感悟,對於日後的學習,也是受益無窮的。
而寧霖益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學子,自然是找不到這樣的工作的,所以這時候周景的用處就體現出來了。
在談到這個的時候,周景突然想起來他有一個朋友,孩子這個時候剛好在小升初的年齡段。
而寧霖益作為初次教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剛好合適,剛剛開始覺醒個人獨立意識的學生最好管。
這個時候的學生,有了自己一定的思考能力。渴望變得強壯,亦或者叫成長,獨立。
隻要老師建立起一個威嚴或者高大上的形象,學生就會崇拜以至於模仿,自然而然的就會聽老師的。
當斷不斷,必有後患。周景向來是實用主義的信奉者。腦海裡有了想法並確定可行之後馬上打了電話。
在周景說明來意後,電話那頭的人答應的很是痛快。
將這些話和寧霖益交代了個明白,周景就把那家人的電話號碼,kakaotak號碼,甚至於微信,都告訴了寧霖益。
接下來寧霖益需要做的就隻有聯係上家長,開展自己的第一次教學了。
事實上倒也不是第一次了,老王家那個兒子寧霖益就教過。
不過老王那次,托管的情況大於教育的情況,老王隻是想找個借口去釣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