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英在來到諸葛亮身前後,將手中的熱茶遞給諸葛亮,而後她對著諸葛亮輕聲言道:
“子晟申時末就到了。”
諸葛亮接過黃氏手中的茶湯喝了一口,然後他意識到糜暘在大堂中,竟已經等了快兩個時辰。
在喝完手中的茶湯之後,諸葛亮溫言讓黃月英與諸葛喬早點去歇息。
這時糜暘亦已經發現了諸葛亮的歸來,他連忙起身來到諸葛亮身前對其一拜言道:“葛師辛苦了,深夜叨擾,還望見諒。”
麵對糜暘的下拜,諸葛亮伸手扶起糜暘,而後對其言道:“無妨。”
糜暘申時末就已經到達他府中,其實算不上深夜叨擾,隻是他回來晚了而已。
在諸葛亮扶起糜暘之時,諸葛喬與黃月英就已經離開了大堂之中,隻留下了諸葛亮與糜暘。
因為諸葛亮的相扶,所以糜暘與諸葛亮現在近在咫尺。
這麼短的距離,哪怕是在堂中不太光亮的燭光之下,糜暘也看到了諸葛亮鬢角處的蒼白。
看到這一現狀,糜暘的目光中有著擔憂,他對諸葛亮言道:“葛師乃國之柱石,還望保重身體,不要操勞過甚。”
諸葛亮今年方才四十,放在後世,四十歲的男子乃是社會中的生力軍。
但在古代,四十不惑,四十歲已經算是慢慢步入老年了。
麵對著糜暘的關心,諸葛亮臉上浮現笑容,他讓糜暘坐下,而後他亦來到糜暘對麵入座。
在坐下後,諸葛亮對著糜暘言道:“世事艱難,漢室未興,吾怎麼能不竭心儘力,儘忠職守輔助大王呢?”
“吾操勞些無礙,隻要能輔佐大王興複漢室,那一切都不算什麼。”
在說完後,諸葛亮麵露笑意的問糜暘道:“子晟方才為何阻止伯鬆前往官署喚吾,讓吾早點歸府呢?”
諸葛亮知道糜暘到府之後,黃月英乃是知禮之人,是不會讓糜暘苦苦等待的。
所以想來黃月英應該是有打算,讓諸葛喬前去喚他的。
但最終諸葛喬並未出現,那就可能是糜暘所阻了。
“今日吾從武庫中點齊甲胄之後,便來到葛師府上拜謁。
那時已經是下值時間而葛師尚未歸來,這足以說明葛師為國事所耽誤。”
“國事為重,私情為輕,這是葛師往日教導過我的。故而我沒有讓伯鬆前去尋喚葛師歸來。”
糜暘之前有聽聞過諸葛亮,是最晚下值的大臣。
但沒想到的是,為了操勞國事,諸葛亮竟這麼晚歸來。
聽到糜暘這麼說,諸葛亮點了點頭。
諸葛亮看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他眼中有著欣慰。
糜暘雖然喚他葛師,但相比於法正,他並未與糜暘有過正式的拜師之禮。
他與糜暘之間的師徒情分,大多是因為他教導劉禪時,順便教導糜暘結下的。
所以糜暘與他之間的師徒情分,並不牢固。
糜暘一直將他當做老師,更多的體現的是糜暘尊師重道的品德而已。
但雖然不是正式的師徒,諸葛亮對於糜暘亦是有著喜愛的。
諸葛亮於建安十三年為劉備效力,至今已經將近十四年。
從當年的困局新野一縣,到如今的臥龍騰飛於大漢西南大地,在這十四年的時光中,糜暘與關興等人一般,是他一路看著長大的。
再加上糜暘性格有仁孝之風,哪位長輩會對這樣的晚輩不喜歡呢?
因為糜暘的仁孝,諸葛亮曾在與諸葛瑾的往來信箋之中,誇讚過糜暘。
而諸葛亮出於對糜暘優秀品德上的喜愛,在糜暘去年取得公安一戰的勝利後,更是逐漸轉變為了看重。
在喜愛與看重之下,現在諸葛亮對糜暘的感官相當不錯。
與對馬謖的情感幾乎相當。
諸葛亮看向糜暘問道:“今日子晟特意前來拜會,應當是不止看望吾這麼簡單吧。”
麵對諸葛亮的詢問,糜暘亦不隱瞞,他拱手對諸葛亮言道:“三日後,弟子就要前往漢興郡任職。”
“漢興一郡至關重要,境內豪強林立,弟子心有擔憂。
今日拜謁葛師,一是為看望葛師安好,二是想問詢葛師治政之道。”
糜暘坦誠的說出了自己的兩重來意。
麵對諸葛亮這種天下奇才,若在他麵前施展小心思,簡直是在獻醜。
既然如此,還不如坦誠相待,待之以誠。但糜暘在說完後,臉上亦有著忐忑之色。
諸葛亮的才能自不必說,自己問他治政之要,他當然會有著獨到的見解。
隻是這並不代表,諸葛亮一定會提點他。
說到底,自己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像法正那般牢固。
成都中雋才無數,往日中就算是深受諸葛亮喜愛的馬謖,得到諸葛亮提點的機會也不多。
說白了,在當世,學生擇師,師亦擇學生。
在聽完糜暘的請求之後,諸葛亮一時之間並沒有回答。
大堂之中,一下子陷入了沉靜之中。
不久後,一聲問話響在沉靜的大堂之中:“子晟認為,當今之世,喪亂根源在哪裡?”
諸葛亮用明亮的目光看向糜暘,期待著他的回答。
何為師?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既然糜暘想得到自己的道,那就讓他看看,糜暘是否有慧根能承接他的道。
同樣的問題,目前為止諸葛亮隻問了兩個人,一個是馬謖,另一個便是糜暘。
在諸葛亮明亮的目光注視下,糜暘臉上浮現了思索之色,但隻是片刻之後,他便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天下大亂之根源,在於朝廷失道,人心喪亂。”
“桓靈二帝昏庸無道,導致朝政敗亂。朝政敗亂,則奸臣盈塞於朝,將士則驕縱不法。
最後導致民眾無立錐之地,無一餐之糧,遂有黃巾之亂而起。
奸臣在朝,叛將在外,起初雖是小惡而加以姑息,不加裁製,以致於局麵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個個裂土僭越,戰亂四起。
戰亂一起,世道崩壞,天下人心四散,不附於朝廷。四方賊寇趁亂僭稱雄豪,或據州郡以求自固,不奉朝命,遂至今日。”
糜暘說完後看向諸葛亮,希望從他臉上的神色看出他此刻內心的想法。
但可惜,諸葛亮的臉上隻是一片古井如波。
隻是這時跪坐在坐席上諸葛亮,下意識地將雙手放在了他的膝蓋上。
糜暘不知道諸葛亮這個動作的含義,但若是黃月英在場,她定然能看得出來諸葛亮這個動作的含義。
當年在隆中諸葛亮與與石韜、徐庶、孟建共同探討時事時,每當這三位好友說到諸葛亮讚同的地方時,諸葛亮就會做出這個動作。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