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人心莫測,若想治政,則必先握有兵權在手。有兵權在手,子晟到漢興郡中後,方能治政。這一點,子晟一定要切記。”
糜暘聽著這點,點了點頭。
在糜暘點頭之後,諸葛亮繼續教導道:“天下有治政之術,繁雜紛亂,不一而定。”
“王化之政,適合於全局性、長遠性的治理,用來處理具體事務就顯得遼闊;
策術之政,適合於扶危救難,在安定太平的時局下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
矯亢之政,適合於糾正侈奢墜落的風氣,靠它來治理已經病入膏盲的國家隻會越弄越糟;
公刻之政,適用於糾正朝廷裡的邪惡勢力,靠它來治理中央之外的不正之風就容易失去民眾;
威猛之政,適合於討伐內亂,靠它來管理和平時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殘暴了;
技巧之政,宜於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用來解決貧窮衰弱,但過於看重,隻能勞民傷財,給民眾增加困苦。”
這時在大堂之外,黃月英端著一些點心來到了大堂門口。
但就在她要踏入大堂內之時,她看到了諸葛亮抱膝的舉動。
看見這一幕,黃月英的臉上浮現了驚訝的神色。
自入益州以來,她很久沒見過諸葛亮的這個舉動了。
黃月英又看了看諸葛亮對麵的糜暘,她臉上流露出笑容,而後為了不打擾這兩人,黃月英又默默退出了大堂。
子晟,有福了。
糜暘聽著諸葛亮所言的治政之術,聽得幾乎有些入迷。
糜暘從小到大亦看過不少經書典籍,亦聽過許多政才講政,但如諸葛亮這般將方方麵麵都分析到的治政之術,糜暘是第一次聽聞。
這是來自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政治心得與智慧!
在入迷之時,糜暘的心中也有著感動。
諸葛亮將自己的政治心得與智慧無私地告知給他,這便是傳道受業解惑!
在聽完諸葛亮所說的話後,糜暘花了好一會兒,才完全消化諸葛亮所傳授的知識。
諸葛亮看著糜暘臉上的思索之色,他也不打擾,就這麼靜靜等著糜暘。
在糜暘消化完以後,他就馬上問諸葛亮道:
“葛師,以上都是治政之術,那治政之道呢?”
麵對糜暘的詢問,諸葛亮取來書案上的一支毛筆,而後在書案上緩緩寫下了一句話。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諸葛亮所寫的這八個字,乃是出自《尚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諸葛亮年少時酷愛書法,在多年持續不懈的練習之下,諸葛亮亦是當代有名的書法大家。
他目前的所寫這八個字猶字體優美,猶如龍飛鳳舞。
而這八個字在燭光的照耀下落在糜暘的眼中,因為諸葛亮優美的字體,加上這八個字所代表的含義,更讓糜暘讀起來感覺彆有一番韻味。
《尚書》作為儒家弟子必讀經書之一,這八個字想來很多儒士都知道,但又有多少儒士還記得這八個字呢?
無疑諸葛亮就是那少數記得的幾個儒士之一,現今諸葛亮亦想糜暘記住這句話。
在寫完這句話後,諸葛亮最後語重心長的對糜暘言道:“吾方才所言,都是針對某種特定情況下而采取的治政權宜之術,都不是根本的治政之道。”
“何為道?道乃根本矣。”
“而治政的根本在於重民,民安,則天下安。”
“要想做到大治,唯有時刻懷抱一顆憂懼天下百姓之心,而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治政之術施政。”
“治政之術可根據實際情況多變,但治政之道不能忘,否則就會過於劍走偏鋒,最後適得其反,引發大亂。”
“子晟,答應吾,要時刻記住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八個字,並以這八個字時刻警醒自己!”..
諸葛亮在說最後一句話時,語氣格外嚴肅,糜暘亦意識到了諸葛亮的鄭重。
他馬上從坐席上起身,而後對著諸葛亮跪下,口中承諾道:“葛師今夜所教,暘一個字也不會忘。”
在灰暗搖擺的燭光下,一位莘莘學子心悅誠服地拜倒在,一位麵露鄭重之色的長者身前。
這種畫麵像極了先秦流傳下來的,古之賢者教導弟子的畫麵。
而這一副畫麵,亦深深落在了門外的黃月英眼中。
...
在教導完糜暘之後,諸葛亮見天色已晚便讓糜暘早些歸府。
在糜暘起身離開之時,諸葛亮與糜暘方才察覺到站在門外的黃月英。
糜暘對著黃月英一拜後,他便緩步離開了大堂。
隻是在糜暘離開之時,黃月英往糜暘的手中塞了幾塊點心。
這是來自師母的慈愛。
在糜暘走之後,黃月英來到諸葛亮身旁。
這時諸葛亮已經來到大堂中的一處劍架之前,這處劍架之上放著一把寶劍。
後世有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采得鐵礦,延請蜀中名匠鑄造八柄寶劍。
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彆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
劉備給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但其實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是建安二十四年,畢竟章武元年關羽都已經去世了。
如今諸葛亮目光所注視的這把劍,正是當年劉備賞賜給他的那把劍。
這把劍劍名慎獨。
何謂慎獨,意為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在注視之後,諸葛亮拿起這把寶劍,將劍身從劍鞘中抽出,一聲劍鳴之後,一把利劍已經出現在諸葛亮的眼前。
淡淡寒光在劍身上流轉,諸葛亮看著眼前的慎獨劍,不知在想著什麼。
黃月英看著諸葛亮凝視劍身的舉動,她口中問道:“夫君可是有收徒之心了?”
知夫莫若妻,聽到黃月英的話,諸葛亮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子晟確是個佳徒人選。”
在聽完諸葛亮的話後,黃月英問道:“那為何剛剛夫君不向子晟透露這層意思?”
麵對黃月英的疑問,諸葛亮答道:“吾在等子晟來日之政績。”
“察其行,觀其人,等他到漢興郡之後,若真能聽從我今日的教誨為漢興百姓帶來福祉,到那時,我再收其為徒不遲。”
黃月英聽完諸葛亮的話後笑道:“將來子晟若能成為夫君之徒,夫君準備以慎獨劍相贈嗎?”
當世的拜師之禮,最明顯的標誌便是師徒之間互贈信物,明確關係。
對於黃月英的這個猜測,諸葛亮點點頭,他將慎獨劍收劍入鞘:“若子晟能以數十萬百姓之安定為拜師禮,那我贈其慎獨又有何妨?”
哐當一聲,入鞘的慎獨劍再次被諸葛亮放置在劍架之上,在搖曳的燭光之下,諸葛亮負手而立:
“劍就在此,能不能取的到,就看子晟自己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