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現在,賈詡的身體狀態已經不容樂觀。
他今日來到昭陽殿,是乘坐軟轎被一路抬來的。
當軟轎出現在殿門口後,曹叡已經迫不及待的從台階上走下,朝著殿門的方向走去。
身為大魏太子的他,要親自將賈詡迎入殿內。
曹叡的秉性很像曹操。
曹叡一生最厭惡浮華虛名的名士,相反的他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哪怕名聲再差,也不介意起用。
而在起用這部分人才時,曹叡亦會展現出足夠的禮賢下士風範。
隻見身穿太子冕服的曹叡,一步步朝著那頂軟轎走去,殿內群臣的的目光變得恍惚了起來。
當年武帝三征宛城才最終使張繡臣服。
而在接納張繡的臣子時,武帝見到張繡的其他臣子臉色十分平淡,唯獨見到賈詡時,曹操卻是如曹叡現在這般離座相迎。
看來坊間流傳的那句:“此子類我”,果真是武帝生前所說的。
而在曹叡快速來到殿門處後,他便聽到軟轎內有著細碎的咳嗽聲傳來,這讓曹叡的心中浮現擔憂。
可當下國事緊急,容不得曹叡有半分猶疑。
在軟轎於殿門口放下,曹叡便上前親自將賈詡從軟轎內扶下。
本來以賈詡的性格,他是不會讓自己在眾人麵前如此招搖的,但軟轎乃是曹叡所賜,抬軟轎的人也都是虎衛軍,並不聽從賈詡的吩咐。
曹叡之所以要親賜軟轎給賈詡,一個原因是他知道賈詡身體不適,讓他自己步行來,無疑是在為難他。
另一個原因則是,曹叡就是要借今日的舉動告訴天下人一個事實——隻要誰能為出謀獻策,那麼誰便能得到大魏的尊待。
賈詡都能尚且,何況其他人?
賈詡又豈會看不出曹叡的心思呢?
因此在被曹叡親自攙扶出軟轎後,他便一手拄著木杖,另一手則被曹叡順其自然地帶著朝著殿內。
而將賈詡帶入殿內後,曹叡更是直接將賈詡安排在離自己的座位最近的坐席上。
賈詡的坐席甚至比王朗與華歆的還更靠近曹叡。
這可把王朗與華歆惡心壞了。
性格圓滑的華歆可能還會在曹叡麵前掩飾自己的情緒,但性格剛正的王朗可顧不上那麼多,他現在的臉色比外邊的烏雲還陰沉。
不過曹叡可不管華歆與王朗怎麼想,這兩位本來就是大魏的吉祥寶寶而已。
等回到位子上坐好後,曹叡將他收到的緊急軍情跟賈詡講了一遍。
而賈詡在聽完後,臉上倒是沒有明顯的震驚之色。
在來之前,他就得知了這件事了。
或者說當下的洛陽城內,還有哪位大臣不知道呢?
在講完軍情之後,曹叡終於展露他內心中憤怒的心情:
“之前大將軍來報,說是糜暘率漢軍主力,出現在長安城外,意圖對長安城不利。
在此情況下,孤從各地源源不斷調集兵力前往長安。
孤甚至還讓大將軍將隴右的兵力,也一並調往長安!
但結果呢?”
“長安有賊軍主力,隴右又有賊軍主力,賊軍到底有幾部主力?難不成諸葛亮會撒豆成兵不成!”
說到這一點,曹叡越想越氣。
不是他容易被人蒙騙,實在是他遠在洛陽,判斷軍情隻能以曹真上報的為準。
在曹真言之鑿鑿說漢軍主力在長安城外後,曹叡肯定支持曹真往長安集中兵力的建議。
可誰能料到,曹真給他的“準確”軍情,實際上是個大坑!到了這一步聰慧的曹叡哪裡還能不知道,糜暘率領的所謂漢軍主力,實際上隻是一支疑軍。
因為劉備的四萬餘漢軍,是明明白白出現在隴右大地上,可糜暘號稱的十萬大軍,卻一直躲在營壘中,最多一次出來數千兵馬。
況且哪怕近來漢軍連戰連勝,但國力擺在那裡,五六萬正軍,應該就是益州短時間內能拉出的最大兵力。
既然有四萬餘漢軍在隴右,那麼糜暘帳下實際上還能有多少兵馬?
很明顯這是漢軍的聲東擊西之計。
更明顯的是,隴右被這聲東擊西之計坑慘了。
南安三郡不戰而降,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有這麼坑侄子的嗎?
當曹叡麵向群臣喊出最後那句“但結果呢”時,殿內群臣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曹叡。
在劉備大軍出現在隴右的那一刻,糜暘的聲東擊西之計,就不難被人看穿了。
故而諸魏臣一方麵是因為羞愧,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算是曹叡的家務事,他們可不敢貿然發言。
見群臣皆閉口不言,躲閃著他的目光,曹叡也知道當下不是問責的時候,他看向諸臣問道:“今賊軍已席卷隴右三郡,涼州眼看即將不保,不知諸卿有何策助孤退敵?”
曹叡沒想到他剛剛執政,就遇上這樣的重大危險。
但所幸曹叡比曹丕沉穩多了,因此曹叡隻是稍稍發泄了一會心中的情緒,便很快將注意力轉到當下最緊要的事上來。
多位曹魏重臣中,亦不單隻有畏縮之輩。
隻見曹叡話音剛落,一位大臣便起身對著曹叡拜道:
“臣以為,當下要想解關中之危,則必要先擊敗盤踞在長安城外的糜賊。
既當下我軍已知糜賊兵力不多,而我軍大量兵力都正在往長安集結,那麼殿下不如下令讓大將軍擊退糜賊所部。
糜賊向為賊軍之膽,糜賊一退,賊軍士氣必降,且劉備大軍深入無援又孤掌難鳴,破之易矣。”
出來進言的這人,正是兩朝老臣王淩。
王淩不僅出身高門,又有戰功在身上,所以當他出來建言後,殿內許多大臣都紛紛附和起來。
但殿內的兩人,卻齊齊皺眉。
一人正是曹叡,另一人卻是賈詡。
看著侃侃而談的王淩,賈詡氣的將手中的木杖不斷敲擊地麵,然後口中斬釘截鐵地言道:“街亭!街亭!”
賈詡是老烏龜不錯,但烏龜遇到家快沒了,也得急不是?今日一章,明日2章。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