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笑著衝著他笑笑:“沒事兒,我昨天晚上看了你們的視頻,上山采蜜,確實很累。我是你的粉絲,我叫鄭仕平,這位我我的父親鄭紹同,當年就在張家坳當的知青,還有……”
他指了指跟在身後的少婦和穿著一身休閒運動裝,年紀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女說道:“這是我的妻子和女兒!我們這次主要就是陪老父親回來看看,這些年,我父親可沒少念叨這裡。當然了,我們也很想見識見識你那些神奇的美味,欣賞一下這裡的美景和平常你那些甜美的蜂蜜。”
“不嫌棄這裡是荒郊野嶺就好!”王明遠笑道。
“怎麼會嫌棄,現在退休了,城裡車水馬龍的,也隻能到公園裡散散步逛一逛,可是啊,這裡才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就一心想著,趁著身體還硬朗,什麼時候能回來看看,現在終於來了,小夥子,倒是叨擾你們了!”鄭紹同和藹地衝著王明遠笑道。
“這怎麼談得上叨擾,你們能來,可是讓我這小小蜂場蓬蓽生輝啊!”王明遠客套地回應。
“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大爺,蜂場建起來,開始發布視頻到現在,你們可是這裡的第一批遊客,對於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冒昧地問一下,我們能開啟一下直播嗎?也算是一種宣傳”張慧在一旁插嘴問道:“當然了,錄製的直播視頻,我會傳輸一份給你們。我保證不會打擾幾位。”
以往直播內容都是有預告的,可這次情況不同。
畢竟涉及一些隱私,不問清楚,真不好胡來。
“這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對我能來說,同樣也很有紀念意義的。”
鄭紹同和鄭仕平紛紛點頭。
得到兩人同意,張慧隨即開啟了直播。
這一次,不用過多的解說互動,隻需要好好記錄就行。
幾人一路走走停停,更多的時候是在聽鄭紹同講述著當年的過往。
“我是十七歲到陳家溝生產隊當知青的,足足在這裡當了呆了十二年,這裡的每一塊地,都那麼難忘。
都是一群城裡來的半大小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一聲號召,雄心勃勃地就來了,到了地方,生產隊長領著人熱情地歡迎了我們,隨後就被送到了張家坳的知青點,開始了這段艱苦的日子。
每天墾荒、種地、打柴……弄得是皮開肉綻,叫苦連天,無論天晴下雨,一年到頭,好像總有乾不完的活,一個個都是城裡來的,何曾過過這種苦日子。
若不是老鄉們包容教導,在那缺衣少食的時期,不少人連活下來都成問題。
你看,那邊那塊地,當年我們幾個曾在裡麵偷過苞穀,偷偷摸摸跑山裡生堆火,連殼一起埋在火堆裡燒,那叫一個香甜。
還有,你再看那塊地,我在裡麵偷過洋芋,在林子裡燒的時候,還被民兵隊長逮到過,不過,並沒有為難我們。”
……
鄭紹同一邊走,一邊指著所過的每一個地方,訴說著過往。
幾人都隻是默默的聽著。
哪怕是王明遠,在80那年也呆過一段時間了,還認識了知青點留下來的最後一個知青韓小玲,現在聽著這些話,也是感慨萬分,很難想象出當年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經曆了什麼。
偷苞穀,偷土豆,刨紅薯時,瞅準機會抱著紅薯一頓猛啃,怎麼偷藏的糧食……等等一係列小偷小摸、偷奸耍滑的事情,現在聽來,卻沒人能笑得出來。
難,太難了!
短短十裡的路,足足走了三個多小時,才抵達蜂場。
看著大變樣的張家坳,鄭紹同顯得有些失落:“知青點我們合力建的土房沒了,還有這裡的幾家老鄉的竹樓,也不見了影子,也不知道他們現如今怎樣了。”
“殘破的土房和竹樓,都是被我建蜂場的時候拆掉的,這片地方,早些年被我爺爺買下來了,說起來,我的爺爺和您,可是大有淵源,因為他也是這裡這裡的知青。”王明不無安慰地解釋道。
“你的爺爺是……”老頭轉身看著王明遠。
“我的爺爺名叫王寶昌。”
“王寶昌王大哥啊,他可是最早到張家坳下鄉的知青,他是明城的,當年可對我們這些從彆的地兒來的知青非常照顧,他現在還好嗎?”
“已經過世了,後來也和您一樣,回到張家坳看過,發現這裡的人都已經搬走,就將這裡買了下來,然後一人在此獨居。我小的時候放假,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這裡陪爺爺度過的。”
“這樣啊……他還是放不下你的奶奶蘇穎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