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7、修行浩然正氣的辦法_這個主角明明很強卻異常謹慎_线上阅读小说网 

2247、修行浩然正氣的辦法(1 / 2)

就在鄭拓滿心不解時,身邊的垂釣老者緩緩起身。

“這位小友好生利害,居然讓你釣到了這條河中最好的劍氣。”

“最好的劍氣!”

鄭拓想了想的確如此。

劍仙氣便是劍祖的本源力量,劍仙之祖的本源力量自然就是劍氣中最強大的力量。

“小友,據我所知,你若想修行這劍仙氣,便要舍棄自己的所修行的劍氣,唯有如此,方能成功修行劍仙氣。”

垂釣老者給予鄭拓解釋其中緣由。

“舍棄我自己的修行的劍氣才能修行劍仙氣!”

鄭拓聽到此處覺得此話為真。

劍仙氣本身的品級便是極高,其不可能與其他任何一種劍氣融為一體。

但在此刻若讓自己放棄浩然劍氣的修行,他自然是不願意的。

浩然劍氣不僅僅是劍氣,更是一種力量,本質為浩然之力。

隻不過他以劍氣的形式展現出浩然之力而已,若他想,他可以用刀氣展現浩然之力,可以用拳頭,用斧子,用神通,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展現浩然之力的威力,劍氣僅僅隻是其中一種。

反觀劍仙氣僅僅隻是劍氣,僅僅隻有劍氣這一種修行模式。

如此比較下來,他自然更喜歡浩然之力。

可是如今的情況是自己想要修行劍仙氣,需要尋找一個方法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浩然之力中。

“敢問前輩,可否有一種辦法,不用放棄我所修行的劍氣,依舊可以修行劍仙氣。”

鄭拓嘗試與垂釣老者溝通。

垂釣老者陷入沉默之中。

他渾濁的目光看著鄭拓,似要看出一些什麼,但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這位小友,你說的方法或許存在,或許不存在。”

“此話何意?”

“我想,你自己應該知道答案,隻不過你暫時還沒有看到這個答案而已。”

“我自己知道答案!”

鄭拓眉頭微皺。

老者所言讓他摸不著頭腦。

“我自己知道答案!”鄭拓呢喃自語,開始思考這句話的含義。

“這位小友,你若想離開,門就在那裡,老頭子我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便不陪你垂釣了啊!”

垂釣老者起身,將魚竿收起後,轉身離開。

“前輩,魚竿還給你!”

“一枚小小魚竿,送給你了。”垂釣老者的聲音傳來。

鄭拓看著垂釣老者離開的背影若有所思。

這位垂釣老者是誰,為何與自己說了些似有似無的話,其究竟有何目的。

種種未知的疑慮充斥心頭。

他沒有著急離開此方世界,就這樣端坐於此,開始思考老者所言的含義。

我自己已經知道答案,所謂的答案是什麼,又是什麼問題的答案。

他開始反向推理。

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自然便是想要浩然劍氣與劍仙氣融合的辦法。

所以。

問題的本身就在浩然劍氣與劍仙氣上。

再繼續推演。

他在融合兩種劍氣的過程中發現,最大的問題並不在劍仙氣上,而在自己的浩然正氣上。

浩然正氣出現了什麼問題嗎?

浩然正氣乃是他無意中所得,當初在原始仙城戰鬥時,無意中融合了劍宗的劍氣與刀宗的刀氣,兩種力量因為無上道紋融合後便產生的浩然正氣,如此便是浩然正氣的由來。

浩然正氣由此而來,所以說,想要提升浩然正氣,便需要自己不斷修行劍氣與刀氣。

等等!

刀氣!

他忽然意識到問題的關鍵並不在劍氣上,也不在浩然正氣上,而是在刀氣之上。

沒有錯。

浩然正氣的根本便是劍氣與刀氣,也就是說,若自己擁有能夠與劍仙氣匹配的刀氣,是不是說便能將二者融為一體,化為更加強大的浩然之力。

答案!

莫非這就是答案嗎?

他心有所想下看向手中的劍仙氣。

嗡!

他身邊出現一尊道身。

道身當即散功,將自身所有力量全部散去,僅僅留下最為純正的無上道紋。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以道身煉化劍仙氣。

劍仙氣的煉化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劍仙氣作為劍祖的本源力量,若想要將其煉化,恐怕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才行。

慢慢來吧。

如今的劍仙氣顯然是認可自己的,也就是說其能夠被自己的道身所煉化,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

劍仙氣方麵已經搞定,剩下的便是尋找強大的刀氣。

話說。

劍宗有劍仙氣,刀宗會不會有刀仙氣。

作為與劍宗世代敵對的刀宗,本身能夠與劍宗抗衡如此漫長的歲月,必然有其非凡之處。

想到這裡,他便想到了刀宗與自己的關係。

刀宗宗主刀中仙曾數次向自己拋出橄欖枝,試圖讓自己加入刀宗之中。

若自己在此刻去與刀中仙商議,對方應該不會拒絕自己的加入。

現在,最為重要的問題在於,刀宗之中是否真的與劍宗一樣,擁有劍仙氣這樣的極致力量。

心有所想,看向不遠處的道身。

道身已經進入到了入定狀態之中,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最好不要打擾。

索性。

他便起身,準備離開此地。

將道身留在這裡煉化劍仙氣就行,回頭道身在煉化劍仙氣後,自然便會去劍池修行,劍池之中有葉仙,到時候以雙修之法修行劍仙氣,那提升的速度必然能夠提升數倍。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