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機宜準備去查竇氏商會?”
剛剛走出大理寺獄門口,李謙孺突然問道。
“賈思博城府極深,他的話,我不會全信。”
李彥表情淡然:“不過此時沒有彆的線索,我會盯準竇氏,看看能否有所收獲。”
李謙孺聲音壓低:“長安四大商會,以竇氏為首,李氏屈居第二,李氏商會是趙郡李氏的,我們李氏和竇氏,近年來有不少矛盾……”
李彥看了他一眼,微笑道:“你想說什麼?”
李謙孺道:“李機宜應知,我是庶出子,早年不受重視,也是靠破案立功提拔上來的,此次周國公大案,多人遭累,流放嶺南,我卻還能任大理寺丞一職,家族出力頗大,他們留著我,其實就是為了對付竇氏商會。”
說出這番話後,李謙孺乾脆拱手一拜:“但下官更願為李機宜效力,望機宜收留!”
李彥停下腳步,低聲嗬斥道:“胡言亂語,我們都是為聖人效力!”
李謙孺趕忙再拜:“是是,我們都是為聖人效力,但李機宜也知道,我昔日多有得罪,隻願今後願效犬馬之勞,以恕前罪!”
李彥看著這家夥,覺得也是碰到了一個極品,比起丘神績還能放得下身段。
這就是庶出子的悲哀嗎?
這種人還真不見得沒用,何況都說到這份上了,一旦拒絕,那就真是死仇。
李彥道:“你若是能得丘武衛諒解,我們以前的事情,就一筆勾銷。”
李謙孺苦了臉,但想到李彥鬆口,又露出喜意,趕忙點頭:“是,是,我一定去請丘武衛原諒!”
李彥點點頭:“說說吧,你們趙郡李氏,和竇氏到底有哪些摩擦?”
李謙孺開始講述。
不出意外,還是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的爭權奪利。
後世人總以為,山東士族是看不起李世民身上的胡人血統,雙方才矛盾連連。
實際上,李淵李世民這一脈源於六鎮起義,到底是漢是胡,早已是曆史謎團,說不清楚了。
什麼一半漢人一半胡人,都是腦補而已。
山東士族與李世民的矛盾,與血統關係不大,主要就是權力分配不到位。
山東士族原本大部分是支持李建成的,眼見著要收獲了,李世民不講武德,或者說武德太過充沛,直接搞個玄武門之變,送李建成歸西,參與政變,從龍之功的功勳集團,自然隨之壯大。
權力的蛋糕就在那,關隴出身的功臣切去了絕大部分,山東士族靠邊站了,自然極為不爽,卻又無能為力。
於是乎,他們一邊利用南北朝的餘威圈地自嗨,一邊編排小段子。
比如《西遊記》最開始,李世民遊地府被李建成李元吉痛罵,賄賂判官才灰溜溜逃回陽世,這個段落是有原型的,最初貞觀時期的民間版本,十之八九就是山東這群讀書人編造,在民間散播的。
他們如果真那麼看不起李唐皇室,起初也不會支持李建成,安史之亂後,也不會連連出仕。
不就是權力空出來,蜂擁而上麼……
當然,出身山東士族的,在唐初也並非都不受重用。
比如趙郡李氏的李孟嘗,渭水之盟時,李世民親率的六騎中,就有此人。
李孟嘗早年隨李世民征伐四方,後參與玄武門之變,也是從龍之功裡的一員,堪稱心腹。
貞觀時期,隨著李靖、李績破東突厥,到了高宗時期,拜正三品右威衛大將軍,直到五年前才死,活了七十四。
李謙孺就是李孟嘗的侄子,談起這位叔父,彆提多榮耀了。
有意思的是,竇氏的頂梁柱,宰相竇德玄,也是五年前死的。
李孟嘗死後,趙郡李氏在朝中的勢力不免衰退,竇德玄病逝導致的後果,也差不多。
一個是關隴集團裡麵,以外戚關係連接各家的竇氏。
一個是山東士族裡麵,以從龍之功活躍政壇的李氏。
兩家商會的商業鬥爭,其實也是權力的延伸罷了。
李彥知道李謙孺所言,肯定有不少偏私,卻也不在意,微微點頭道:“若有機會,我會請上命,調你來內衛。”
大理寺丞的工作其實挺苦的,臟活累活都乾,卻看不到多少功勞,李謙孺各種巴結貴人,也是想早早擺脫這個泥沼。
此時一聽不禁大喜,如果能入內衛,又是在這位麾下,還怕沒有立功的機會?
頓時又是三拜:“謝李機宜!”
李彥低聲叮囑了幾句,目送這位大理寺丞離開,這才回到了中毒現場。
此地燭火通明,刑部、大理寺、萬年長安縣衙、內衛,四個部門進進出出,都展開搜查。
從他們的表情上來看,屁都沒搜出來,但彆人乾著活,我們也不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