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看穿了尚可喜的盤算,王湯姆接著說道:“我不怕告訴尚大人,我國準備出動三萬火槍步兵,五千炮兵,五千騎兵,一萬海軍,共計五萬兵力。如果貴國覺得扛得住這一波攻勢,那不妨就試試看!”
錢天敦此時也開口道:“為了讓尚大人能有個對比參照,我再說一件舊事好了……前年在朝鮮國與清軍交手,我國隻在大同江畔投入了四千陸軍。當時戰果如何,我想尚大人應該還記得。”
清軍當時渡江之後連下數城,沒費什麼力氣就打到了大同江一線,但就在這裡遇到了海漢軍的強力阻擊,十萬清軍無法在槍林彈雨衝破海漢軍的陣地,最終不得不灰溜溜地放棄了征服朝鮮的打算。當時清軍高層估計大同江一線至少集結了一到兩萬海漢軍,但沒想到實際兵力還要少得多。雖然不排除錢天敦故意少報兵力提供誤導信息,但雙方軍隊的戰鬥力差距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僅就陣地攻防而言,海漢軍的確可以憑借武器裝備的優勢和完善的陣地架構,在對陣清軍時做到以一敵十。
但好在海漢受限於客觀條件,一直沒有辦法在遼東方向投放更多的兵力,所以滿清雖然畏懼海漢軍的戰力,避免再與之正麵交鋒,但並不認為海漢會真正威脅到自身在遼東地區的統治地位。
可如果海漢真在遼東投入更多兵力,要跟滿清硬碰硬打一場國戰,那又會如何?如果按照上一次在朝鮮交手的實力對比,要抵抗五萬海漢軍的攻勢,滿清恐怕得準備十倍於此的兵力才算有點底氣,但問題是以滿清現有的國力,根本就不可能組織起這麼大規模的武裝部隊。除非把老幼婦孺也全都拉上戰場,但那樣做的話,不等戰爭開打,這大清國就已經垮掉了。
尚可喜當然不清楚海漢到底有多少兵力,也無法確定海漢是否真有這樣的魄力在遼東投入重兵,但此事關乎國運,他可不敢作主去賭這一把。
王湯姆趁熱打鐵道:“如果尚大人覺得這樣還不夠有誠意,那我國還可以組織一支多國聯軍參戰,南海方向的安南、占城,還有來自西方的葡萄牙、荷蘭,很多國家都會樂意派出軍隊參與我國組織的軍事行動。我聽說貴國也請了來自西方某國的軍官訓練清軍,想必應該給貴國講過南海的馬尼拉城是如何被多國聯軍攻破的吧?”
清軍請了西班牙人訓練火槍兵,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而當年馬尼拉城被海漢領頭的多國聯軍攻克,對西班牙人來說可是切膚之痛。雖說多國聯軍的意義隻是錦上添花,而並非戰場主力,但震懾對手的效果倒是一等一的。三個國家不夠,那就再加一堆好了,反正海漢手上的籌碼夠多,而地處北方的滿清也根本弄不清這些海漢盟友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
尚可喜狠話已經說在前麵,現在要服軟未免有些拉不下臉麵,陰沉著臉道:“我以為舉辦金州之會是為了各國議和,卻沒想到其實是貴國想借這個場合宣戰!”
陶東來道:“倒也不是宣戰,隻是我看尚大人一直沒有理解當下的狀況,所以想幫尚大人早一點看清形勢,作出正確的決定。”
尚可喜道:“以陶大人之見,那何為正確的決定?”
陶東來道:“放棄不切實際的條件,儘管與我們三國簽署正式的和平協議。”
尚可喜搖頭道:“大明所提的條件,絕無可能實現。就算我在金州同意了,回去之後也沒法向皇上交差。”
尚可喜雖然仍不同意讓步,但言語間已經明顯有了鬆動。陶東來繼續說道:“雙方各退一步如何?效仿跟我國達成的協議,就以山海關為界,關內為大明領地,在其之外設立百裡緩衝區,在此區域內雙方都不得駐軍。至於賠款要求,兩國一起取消就是。”
尚可喜道:“這不就是要讓我國將控製區後退百裡?那我國吃大虧了啊!”
陶東來搖搖頭道:“並非如此,這樣做可以為貴國贏得寶貴的和平,避免遭遇一場滅國之戰。”
尚可喜怒道:“不同意就要開打?”
陶東來道:“我們都認為如果無法實現和平相處,與其年複一年在遼東與清軍對峙,倒不如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當然了,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也不會選擇這種解決方式,畢竟以和為貴嘛!”
陶東來說話的時候臉上帶著笑意,但尚可喜聽到這番話卻是如墜冰窟,心知對方肯定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就作好了打算,等待時機成熟才使出這一招。之所以前麵十來天都一直隱忍不發,應該也是在觀察己方的策略,確定自己沒有彆的底牌可出了,這才亮出真麵目。
回想這些天的談判過程,尚可喜發現自己與海漢朝鮮兩國達成協議都沒花太多時間,想必對方也是早就安排了大明拖住自己。談得成,對方三國都不會吃虧,今後不用擔心清軍入侵。談不成,三國一起出兵攻清,雖有風險,但也有很大機會一舉解決問題。這樣看來,無論這次會談最後結果如何,得利的都是對手,吃虧的都是自己。
楊嗣昌也很是感慨,他知道如果僅憑自己跟滿清交涉,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但海漢人出手的確效果就不一樣了,看樣子已經唬住了尚可喜。
昨天王湯姆給他解說方案的時候,並沒有提及到兵力方麵的細節,今天卻突然添加了這方麵的內容。楊嗣昌不清楚海漢是否有能力在遼東部署五萬兵力,但要讓大明集三十萬兵力到北方,那可能得花費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才有可能完成部隊和物資的調動,其開銷之大簡直難以估算。而後續如果真要動手,那起碼還得花費上百萬兩銀子。這麼大的行動,大明國庫都未必撐得了太長的時間,如果不能做到速戰速決,那很可能到後麵就是兩敗俱傷的局麵。
但大明和滿清拚個你死我活,到時候會不會給海漢留下了漁翁得利的機會?要知道如果從渤海灣大沽口登陸,前往京城的路程幾乎是與蓋州和沈陽城之間的距離一樣,都是三百裡上下,如果海漢軍有能力打沈陽,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具備了攻打京城的能力。
說是議和,但如果海漢就是打算借此激清軍開戰,那又當如何?清軍打不過海漢,最後自然隻能找軟柿子捏,而大明正好就是那個已經熟透且伸手可及的軟柿子。
短短片刻,楊嗣昌腦海便閃過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不知道自己的念頭算不算是杞人憂天,但此時此刻,他很真切地感覺到了海漢這些人的危險和可怕,其程度甚至絲毫不亞於坐在對麵的清軍將領。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