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一回。
針尖。麥芒。
這廂,高文搶了一個外角發球,以斜線大外角的線路形成壓製。
那廂,蒂姆在腳步紊亂身體被動的情況下,單手反拍強行變線——
不甘示弱。
對於一般球員來說,高文的回球夠重也夠深,選擇反手直線的回球,往往容易出界。
因為揮拍空間有限,然後手腕力量不足,以至於拍頭速度刷不起來,導致揮拍不夠充分,遭遇來球的力量衝擊,最後也就壓不住回球的拋物線,結果就是:
出界。
而且往往是邊線和底線一起出。
這也是一個高級技術動作,不僅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而且還需要充足的手腕力量,另外還有勇氣與魄力。
即使是四巨頭,也不敢保證成功率;如果是單手反拍的話,那麼難度還要再繼續翻倍。
然而!
此時此刻,蒂姆確實是殺瘋了,精神狀態高度集中,身體與意誌完美融合,硬生生依靠手腕“掰”了回來。
拍頭速度,全麵提升——
嗡。
甚至能夠感受到網球撞擊拍線的強烈摩擦感,碰撞出星星點點的火花。
直線!
飛翔!
全場,鴉雀無聲,呆若木雞。
球場對麵,一個身影正在狂奔,全速狂奔,百米衝刺,浩浩蕩蕩地留下一道殘影——
似乎,身影前一秒還停留在底線左側端點,但下一秒就已經靠近底線右側端點,球場之上出現兩個高文。
等等,什麼?
一愣神,一眨眼,然後才意識到,左側的那是殘影,那些殘影順著狂風漸漸消散,最後和右側的身影重疊——
到位了!
居然!
全場愕然的驚呼聲之中,卻見,高文的衝刺並沒有減速,而是保持高速狂奔的狀態,正麵衝撞上去。
“啊!”
一片錯愕。
難道高文衝刺過猛,刹不住車了嗎?
當然不是!
隻見——
衝刺!跳躍!揮拍!
一氣嗬成。
因為高文意識到蒂姆回球的質量,又重又沉又快又深,這樣的球質尾勁,哪怕腳步到位,也還是會感受到強烈壓迫,以至於他的回球很難很難保證質量,勉強回球的話,也會成為蒂姆持續進攻的機會。
在網球比賽的技術統計裡,“非受迫性失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可以理解為“球員在沒有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自己出現主動失誤”。
但伴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漸漸意識到,網球本身就是一項對抗運動,來自對手的衝擊和壓迫始終是擊球的一部分,不僅僅是力量和速度,還有旋轉以及球質等等,看似簡單的擊球未必就沒有壓迫感。
相對應地,後來技術統計裡也就出現“受迫性失誤”這個項目,儘管是自己失誤,但失誤的根源卻是來自對手擊球的壓迫感,迫使球員出現擊球失誤,這項數據也就能夠看出球員對抗之中的強勢與被動。
蒂姆的暴力擊球,就是試圖製造高文的受迫性失誤。
所以,為了應對這樣的困境,在快速移動過程中,高文的大腦就已經快速運轉起來,思考自己的回球。
慣性,重力,加速度。
速度與力量的疊加,最後形成一拍正手重錘擊球——
高文,沒有回避。
不僅沒有,而且還是力量與力量的正麵碰撞,從轉體到揮拍,整個擊球動作行雲流水地完成合力。
砰。
一聲悶響,又紮實又清脆。
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