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呃。
噔。啊。
全場比賽的第二分,阿古特的發球,兩位球員就已經糾纏起來,在底線展開長時間多回合的拉鋸。
你來我往,緊咬不放,兩位球員都在底線大範圍移動,轉眼之間對抗拍數就已經輕鬆突破三十拍。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的觀眾還沒有來得及落座完畢,就已經瞠目結舌地僵硬在原地,不敢眨眼,唯恐一呼一吸之間就可能錯過這一分的轉折。
一如所料,這場比賽,底線拉鋸將會非常非常多。
眼前這一幕,不由讓人想起去年魔都高文和西蒙的比賽,一樣難纏、一樣焦灼,一樣是嚴峻考驗。
的確,阿古特和西蒙的比賽似乎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奇妙的是,專業人士並不會將兩位球員歸類為同一個類型風格的球員,他們終究是不同的。
如果總結阿古特和西蒙的差異,主要還是在於擊球的目的性。
西蒙是典型防守球員,他的擊球純粹就是糾纏,以防守牢牢纏繞住對手,拖住回合,對手很難擺脫。
阿古特瞄準高文的反手位邊線錘擊,主動發力的“insideout”橫穿球場,落在邊線附近並且持續外旋,儘管力量一般,但角度瞬間就被徹底撕開。
斜線。
所以,高文需要僵持住對抗的強度,更耐心地周旋,一直到機會出現再出手,打破平衡的時機非常重要。
下一拍,阿古特就逮住機會,非常突然地選擇側身,其實不是那麼好的進攻機會,但阿古特攻防結合的能力就在那裡,哪怕是一條縫隙也會轉守為攻。
直線空檔,瞄準高文正手位底線大三角的死角,發動進攻。
現在,高文選擇切削,不僅自己的回球空間和選擇更多,同時也打亂阿古特對於球場空間和線路的布局。
紮實而穩健。
不。全部都不是。
也就是說,對陣西蒙,球員需要自己主導進攻製造縫隙;對陣阿古特,則從頭到尾都是對抗碰撞。
細節就在於,高文切了一拍淺球。
反斜線。
不是小球,但落點比較淺,充分利用阿古特撕開角度的擊球,然後進一步將角度撕扯開。
這,就是阿古特。
擊球意圖、戰術布局的不同,讓對陣兩位球員的感受截然不同,自然而然,比賽的處理也就不同。
在觀眾看來,無效擊球比較多,也就是過渡球;但高文明白,對抗和僵持一直在進行,兩個人都在博弈。
然而。
阿古特顯得更加小心,增加了一些旋轉和控製,雙手反拍在出拍的瞬間,拍頭速度提升了一個檔次。
也許有人問,高文為什麼不改變角度展開進攻,難道是因為腳踝傷勢?還是說擊球手感沒有完全恢複?
阿古特並不是真正的躺贏。
切削。
阿古特的重心就已經陷入顛簸。
高文期待這場比賽,因為阿古特確實是一個危險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