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調整,加速,衝刺——
高文的腳步正在橫穿球場,一邊觀察費德勒的擊球一邊判斷球場的位置,從方方麵麵來看這都是一拍斜線。
果然!
高文準確預判。
然而,儘管高文的判斷是正確的,但費德勒明明看到高文的移動方向還選擇斜線,怎麼可能沒有防備?
力量,瞬間爆發,並且推深,整個落點和線路完全瞄準高文反手位底線大三角推深,衝擊凶猛尾勁強勢。
壓製!
高文在高速移動之中就能夠清晰感受到撲麵而來的能量,全然沒有退縮,腳步一蹬,反手就已經正麵迎了上去。
“力量vs力量”。
“反手vs反手”。
“斜線vs斜線”。
和前麵的綿裡藏針暗藏玄機不同,這次則是正麵硬碰硬,沒有花哨也沒有技巧,突然之間就改變節奏。
忽快忽慢,忽慢忽快,強弱結合,高文和費德勒現在就雙雙進入高速公路通道,整個對抗猛地強硬起來。
砰!
擊球聲,宛若雷鳴一般,在阿瑟阿什球場上空炸裂。
球場對麵。
費德勒已經做好準備,腳步拉到正手位卻沒有放鬆警惕,第一時間就拉回反手位,單手反拍正麵迎前。
反手。
斜線。
撞擊。
費德勒也沒有回避,反手的正麵碰撞將力量全部釋放出來,滾滾熱浪就這樣在空氣裡漾起層層漣漪。
一來一回。
絕對強硬的撞擊,銜接速度也越來越快,兩位球員被卷入力量和速度的碰撞之中。
然後,再一次。
“反手vs反手2.0”。
高文再次反手斜線將網球送給費德勒,費德勒也再次反手斜線將網球推給高文。
在外行看來,兩位球員都有些偷懶,直來直往的強強碰撞反而沒有前麵的博弈來得精彩。
但內行就可以看出來,高文的反手在撕開角度,試圖將費德勒拉出單打線,看樣子應該是為下一拍的直線做鋪墊;而費德勒的反手在增加深度和旋轉,利用彈跳擠壓高文,破壞高文反手的持續性。
普普通通的一拍反手擊球,落點、旋轉、弧線的變化卻持續製造不同壓力和衝擊。
高文依舊是高文,費德勒也依舊是費德勒。
此時高文就能夠感受到明顯的擠壓,費德勒的反手斜線幾乎就在底線附近,而且帶著劇烈旋轉快速釋放,落地之後宛若颶風一般順著小腿、腹部、胸口,朝著高文的臉頰衝上來,擊球空間完全被擠壓。
也就是說,費德勒在逼迫高文後撤,如果高文拒絕的話,揮拍空間越來越窄,擊球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可想而知,回球風險也將越來越大,稍稍控製不大,要麼就直接失誤,要麼就回球出淺。
本來,高文試圖將費德勒拉出邊線製造空檔,為反手直線創造機會,卻又被費德勒的擊球捆綁住手腳。
怎麼辦?
強行變線嗎?
不,當然不。
高文的腳步稍稍側開,依舊是反手,依舊是斜線,但這次,他故意稍稍將回球線路拉回來。
也就是說,不再靠近邊線,而是在費德勒反手半場的中路位置,可以當作是瞄準費德勒的站位擊球即可。
一次追身回球,如同熱點追蹤一般。
費德勒會如何處理呢?
側身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