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原本她以為,對手應該就是昆汀的《無恥混蛋》,可偏偏又殺出一部電影《白絲帶》
評委之一,來自韓國的導演李滄冬表示了反對:
“女士們、先生們,我認為《白絲帶》才是本屆戛納最完美的作品,它講的是罪惡與痛苦,是對父權壓抑的批判和對人類邪惡本性的挖掘,它將納粹德國那一代人的童年通過鏡頭直白地表現出來,謝絕了宏大敘事,去講述了一種國家性痛苦的由來。”
李滄冬導演的發言,得到了其他三位評委的讚同。
局勢突然間變得匪夷所思,除了主席之外,在場的八位評委4位選擇了《白絲帶》、2位選擇了《觸不可及》,還有2位選擇了《無恥混蛋》。
按理說,這個結果,應該宣布《白絲帶》勝出,畢竟得到了半數評委的認可。
可來自美國的女評委,演員羅賓·萊特表示了強烈的抗議。
“我反對,這部片子就是一堆狗屎,整部電影中沒有一個好人,甚至連所有的孩子都是邪惡的,它講的是納粹們的童年,但孩子們是無辜的,錯不在他們身上,是那個狗屎的年代,和狗屎的政黨。”
“我們為上一代人的錯誤已經道歉了,也同樣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並且時刻謹記於心,可即便如此也要把我們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反複地鞭撻,現在,甚至連孩子們都不放過了嗎!”
“這部電影用心險惡,就是為了所謂的政治正確,強行捏造而來的,我認為在極具包容性的戛納電影節上選擇這樣的一部影片是對電影藝術的侮辱。”
話說到最後,羅賓·萊特甚至激動地拍了桌子。
可能很多人對她表示陌生,但說起一個角色,大家就會很熟悉。
《阿甘正傳》中的女主角珍妮,就是由她出演的,而她本人正是一位德裔。
李滄冬被說的啞口無言。
還真被說對了,他選擇這部電影,就是因為政治正確。
在戛納,政治反思和社會批判類影片獲獎的概率非常高,從前是這樣,現在還是。
不信?
看看新世紀以來的獲獎影片吧,幾乎23都是這樣的電影:
2002年的《鋼琴家》講納粹、2003年的《大象》講校園暴力、2004年的《華氏911》講伊戰、2006年的《風吹麥浪》講愛爾蘭獨立戰爭、2007年的《四月三周兩天》講墮胎、2008年的《課堂風雲》講移民。
基本都是如此。
但這些影片中也都有著人類的閃光點,可這部《白絲帶》搞得確實過火了點,不光是大人,把孩子們也都打上了邪惡的標簽,為了拿獎,著實有些走火入魔了。
會議室中的場麵一時間很尷尬,這時,身為評委會主席的伊莎貝爾站了出來。
“女士們,先生們,作為本屆評委會的主席,我再一次闡述我的個人觀點,對於所謂的政治正確,在我這裡不是評選的理由,唯一的標準就是電影。請各位評委在評選的時候,不要摻雜其他的東西,做出你們認為最正確的選擇。”
“我想,我說的已經很清楚了,時間也不早了,隻剩下我們主競賽單元還沒有出結果,到了必須要下決定的時候。下麵,我說出影片的名字,各位,讚同的請舉手。”
“《白絲帶》”
李滄冬還想舉手,可看著剛剛讚同自己的其他三位評委紋絲不動,舉了一半的手臂,又放了回去。
這次的結果,沒有人選擇它。
“《無恥混蛋》”
刷,舉起了4隻手臂。
“《觸不可及》”
刷,同樣是4隻。
4v4,平手!
非常戲劇性的是,在場的4位男評委無一例外全都選擇了《無恥混蛋》,而其他4位女評委則都是選擇了《觸不可及》。
伊莎貝爾環顧會議室中的八位評委,嘴角微動,拿起了桌麵上一張精美的信封。
“那麼好吧,看來,最終的選擇權到了我的手上.”
實在抱歉,沒寫完,搞不動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