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正式開講水滸!!!求訂閱)
“江寧觀主,怎麼這就回去了呢,您才來武當山沒多久。”
“各位道友,已經在武當山有一個多月了,玉皇殿那邊還等著我回去呢。”
“那好吧。但不管如何,以後隻要用得著我們武當山的地方,儘管開口。”
“我們玉皇殿也一樣。”
在武當山呆了一個多月,江寧便準備先回一趟玉皇殿。
畢竟一個多月沒回了。
此前玉皇殿的熱度也漸漸下降了一些。
當然。
這是正常的。
任何一個道觀,一個景點,也不可能一直火。
有高潮,當然也會慢慢消退。
不過雖然消退,但紫微宮裡的一眾星宿,江寧卻是還沒有講完呢。
辭彆眾人。
江寧回到玉皇殿。
果然。
玉皇殿的人流量比之最高峰的時候少了3成。
不過總體還可以。
隨即又查了一下道觀內的其他情況,以及其他正在修建的副本。
江寧點點頭,還是比較滿意的。
……
次日。
江寧便拿著手機,來到了紫微宮開起了直播。
“江寧老師,您回來了。”
“嗯,昨天剛回。”
“太好了,我還以為你想霸占武當山呢。”
“什麼話呢,我可是名門正派,不會做出霸占彆人山頭的事。”
一上線,江寧便與一眾網友瞎扯了一段。
不少遊客看到江寧,亦是紛紛圍了上前。
畢竟
江寧雖然是玉皇殿觀主,但要說講故事,江寧比之一眾導遊那可是牛逼的多。
不隻如此。
其他一眾導遊大部分也是根據江寧的故事,再進行一遍自己的解釋。
可江寧。
一直以來都是原創啊。
“江寧老師,趕緊乾活。”
“乾啥活?”
“講故事啊。”
“呃,你們怎麼這麼了解我。”
“不然呢,你不講故事,怎麼騙我們再買伱們玉皇殿的門票呢。我們要是不買你們玉皇殿的門票,你們玉皇殿一眾道士豈不是要餓死……”
“好吧,你們厲害。”
江寧倒沒有不好意思。
本來他就是這個意思吧。
整理了一個言詞,江寧說道:“一個多月前,我們開出了紫微宮副本。相信大家在來到紫微宮之後,應該接觸了一係列的星宿神靈。不過,之前也說過。紫微大帝是星宿之主,在紫微宮,他有著無窮無儘的星宿。正如前麵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
是的。
今天江寧要講的,正是三十六天罡星與七十二地煞星。
加起來的話,這一些星宿正是108位。
事實上這108位星宿,之前有導遊稍稍介紹過。
不過這也隻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
畢竟對於大家來說,108位星宿,實在是有一些多。
能記住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已經很不錯了。
又如二十八星宿。
能分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也已經很不錯了。
但要說記住二十八星宿裡麵有哪些星宿,那就有些強人所難。
最多後麵因為西遊記,能記住奎木狼。
但這也是因為西遊記的原因。
同樣。
如果換另一部作品,那麼大家對於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恐怕會更有記憶的多。
“三十六天罡星與七十二地煞星,都是天空上的星宿,與其他星宿一樣,他們一般負責的是除魔衛道。隻是雖然他們是天神,可這些星宿卻是一身凶性。在天庭有約束,他們還能循規蹈矩,要是沒有約束,他們同樣也會做出一些為非作歹的事情。據說在唐朝時期,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便化為了魔頭,為禍人間。不過,當時唐朝龍虎山國師卻是將他們給抓住,並困於龍虎山。”
“宋仁宗時期,那時宋朝境內瘟疫橫行,皇帝遣太尉洪信與龍虎山張天師同去祈穰。洪太尉領命,於是便來到了贛省的信州。抬頭看去,前方有一座高山,高山之上有一座宮殿,名曰上清宮。但見這上清宮,青鬆屈曲,翠柏陰森。門懸敕額金書,戶列靈符玉篆。虛皇壇畔,依稀垂柳名花;煉藥爐邊,掩映蒼鬆老檜。左壁廂天丁力士,參隨著太乙真君;右勢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發仗劍,北方真武踏龜蛇……”
一口氣,江寧卻是像講相聲一般,一時舌吐蓮花。
但這還沒有結束。
江寧卻是繼續說道:“前排有二十八宿星君,後列三十二帝天子。階砌下流水潺湲,牆院後好山環繞。鶴生丹頂,龜長綠毛。樹梢頭獻果蒼猿,莎草內銜芝白鹿。三清殿上,擊金鐘道士步虛;四聖堂前,敲玉磬真人禮鬥。獻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將瑤壇,赤日影搖紅瑪瑙。早來門外祥雲現,疑是天師送老君。”
是的。
江寧所說的,自然是水滸傳中對於龍虎山上清宮的描寫。
與西遊記一樣。
做為四大名著的水滸傳,也是端的好文筆。
這種文筆不僅體現在人物的塑造以及整個的故事當中。
同樣。
在描寫的細節處,也是讓人歎為觀止。
正如這描寫上清宮,一大段的台詞,簡直寫得如仙宮妙境。
哪怕直播間一眾網友並沒去過上清宮,也被江寧這一段經典的描寫台詞給震住了。
“尼瑪,這口才,簡直6的一逼啊。”
“江寧老師,您這講故事的水平,那可是提升了好幾倍啊。”
“那是,就這一段描寫的句子,我敢說,國內沒幾個人能做到。”
“好聽,江寧老師,能不能再來一段?”
一眾網友聽得心癢難禁。
從江寧嘴裡吐出來的詞句,雖然大家個個都認識。
但眾人自問,自己一輩子都寫不出來。
當然寫不出來也沒事。
可聽著這一些句子,卻是讓他們聽得無比的爽感。
是的。
就是很爽的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就像讀詩一般。
每每讀到,卻是爽得不行。
“這又有何難。”
江寧點頭,卻是繼續說道:“太尉彆了眾人,口誦天尊寶號,縱步上山來。將至半山,望見大頂直侵霄漢,果然好座大山。
正是:根盤地角,頂接天心。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麵極平謂之頂,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隱風隱雲謂之岩,高人隱居謂之洞,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澗,古渡源頭謂之溪,岩崖滴水謂之泉。
左壁為掩,右壁為映。出的是雲,納的是霧。錐尖象小,崎峻似峭,懸空似險,削儠如平。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生穀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如果這放在其他作品當中,一眾讀者絕對會說這是在水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