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女士,這邊請。”
柳盈盈話沒說幾句,但那舉手投足風輕雲淡的氣場卻給人很強烈的逼迫感。
中興集團大廈中消息很快傳播開來,普通的職員倒無所謂,誰當家都行,畢竟他們的薪水到哪裡都能掙得到。但是那些中高層的人開始惶惶不安起來,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徐家已經不再當家,那新的當家人估計就會逐一的把自己的心腹給安排進來。
津門港口附近的一家酒店中,李墨,棕熊,秦奮和方文靜正在喝著茶聊著天。
“上次我來到這邊,是為了對付津門王家,結果救出了三十多個無辜的女人,還有一大批的青銅器。這次再來港口是為了把一個市值三百五十億的公司給搞垮,順便再追回一批國寶。我突然發現自己走到哪裡,哪裡都會發生令人頭疼的事情。”
“你做的事情隻是令極少的幾個人頭疼,對於剩下的其他人來說你做的可都是驚天動地的好事。”方文靜喝了一杯茶問道,“你什麼時候動手?”
“暫時不急,在等京都那邊的消息,我們該喝茶的就喝茶,該休息的就休息。中午想吃什麼,我請客。”
秦奮放下茶杯笑道:“今天中午還是我和文靜來請客吧,你每次有立大功的機會都想著我們,所以我們就請你吃飯權當聊表心意。”
“那我可要吃大餐才行,鮑魚,魚翅,燕窩都要上。”
秦奮臉色一頓,然後重新端起茶杯看了眼方文靜說道:“文靜,要麼今天我們就再蹭他一頓,等以後空了我們再請他吃飯如何?”
方文靜一本正經的點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
“哎,吃你們一頓飯可真難。棕熊,你起點餐,多弄幾道下飯菜,做好送過來,再來點鮮榨果汁之類的。”
棕熊笑笑起身走出房間。
到了下午快一點的時候,李墨才接到陳小軍的電話,京都那邊的簽約順利結束,這邊可以行動了。
李墨掛掉電話,朝秦奮他們追上去:“目標郵輪都扣下了嗎?”
“已經扣下,相關人也暫時的扣押,分開審訊,你是直接登上郵輪還是先去見見那些人?”
“我隻對國寶負責,隻要東西確認了,他們想要抵抗狡辯也容不得他們。”
眾人進入港口,相關負責人早就到位,他們對李墨的到來那是一萬個忐忑,畢竟他們的前任就是因為他而倒了一大批。
“李教授,我們是津門地方衛視的,配合你全程拍攝。”
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和一個攝影師走過來恭敬的說道。
“辛苦大家了。”
跟著李墨登上目標郵輪的有十多人,他們直接走到目標集裝箱前。李墨異瞳一掃,點頭道:“打開吧。”
集裝箱大門打開,裡麵堆滿了密密麻麻的各種木箱,李墨指揮人把裡麵的木箱一個個的搬出來,大概搬到第十七個的時候突然說道:“打開這個木箱看看。”
很快木箱被撬開,裡麵是用木須包裹著一個青銅器。這個青銅器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同,這是一個牛燈造型。在一頭附首翹尾敦實健的牛背上設計燈座燈體,虹管與牛首相通,使燈煙收入牛腹。燈罩上作鏤空的菱格形,上有穹頂形蓋。通體飾以錯銀雲氣紋,工藝精良,氣勢博大,是一件實用與審美完美結合的青銅作品。
“真漂亮。”
一個工作人員驚歎道。
“這是東漢時期的錯銀牛燈,哪怕是如今的博物館中這種藏品也很少。這個是東漢青銅器真品,登記入冊,打包入庫。”
隨行的工作人員立刻行動起來,隨著搬出來的木箱越來越多,李墨這才高深喊道:“所有木箱都打開,我要一一的檢查。”
很顯然,集裝箱中的青銅器八九成都是工藝品,李墨一連看了十三個都是假的,不過在攝影機麵前,他也隻能重複著很多無效的工作。當再次打開一個木箱時,李墨把裡麵的青銅器給搬了出來。
這同樣是一個青銅器燈具,這件燈具設計成一宮女雙手持燈造型,女子形象優美典雅,左手握執燈底,右手提燈罩,膝跪地,凝眸前視,若有所思,儼然是一件雕塑藝品。
最為巧妙的是,設計者將右臂設計成虹管,自然理,不露痕跡。圓筒形燈罩被設計為兩塊瓦狀的罩板,可以開闔,燈座可以轉動,這樣在使用時便能夠任意調節光照的方向,可謂是匠心獨運。
“大家對這個造型的青銅器燈具有點眼熟嗎?”
李墨笑著問道四周的人,有些人直搖頭,有兩三個點點頭,其中一人說道:“我之前好像在冀地的某個博物館裡見過類似造型的,好像是叫什麼宮燈的,想不起來具體情況了。”
“看來你沒有白旅遊一趟,這個叫長信宮燈,從出土的樣本來看,這種造型的青銅器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是東漢時期的,一個是西漢時期的,這兩件青銅器不是同一個墓裡挖出來的,說明有更多的青銅器已經被從地下盜出來。該死的盜墓賊,彆被抓住,抓住了直接讓他們吃花生米。”
李墨嘴裡憤慨的念叨著,然後把西漢長信宮燈小心的放到一邊,讓工作人員拍照留檔,登記入庫。
下一個木箱被敲開後,工人人員不禁發出一聲驚歎。李墨連忙走過去,從木箱裡捧出一個銅爐,而且是錯金銅爐。
“李教授,你能跟我們講講這件銅爐是不是秦漢時期的真品?”
“是西漢時期的銅爐真品。”李墨仔細看看,繼續說道,“銅爐是漢代頗具特色的品種,從用途上來看,主要有用以取暖的溫手爐、溫酒的溫酒爐和燒香料用的薰爐三類。不同功用銅爐的造型設計也各不相同,其中薰爐的設計最具特色。”
“古代漢時期,薰爐又稱‘博山爐’,因其蓋多雕鏤成山巒群峰之狀,並以繚繞的雲氣和飛禽走獸為飾,以象征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在峰巒之間有孔,以便爐中燃香時煙氣冒出,爐座為盤形,用以盛水,可使潤氣蒸香,並有四麵環海之象,煙霧飄渺的博山爐的確給人以一種如入仙境的聯想。”
“這件西漢錯金博山爐非常的精美,難得的一件鎮館之寶,差一點就流失到海外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