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
雖然巴格達號稱是中東的明珠,但實際上,德黑蘭才是中東地區人口最多,也最繁華的城市。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有上百萬人湧入德黑蘭。
“你知道,ODA項目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嗎?”
張華民頭也不抬的問道,坐在主任桌前的恩斯特·卡森,是負責跟進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他直接說道:
“在這些國家,貪腐問題是屢禁不止的,根據歐美各國的援助經驗,每個項目能有50%的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項目,事實上,他們在非洲的很多援助計劃,隻有大約不到30%的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其它的資金像是肥肉一樣,被總統以及各級官員吞沒。”
“事實上是10%不到!”
抬起頭,張華民看著恩斯特,說道:
“因為歐美各國還向各國提供各種無償援助,綜合計算的話,實際應用於項目的資金甚至不到10%,其它錢都到哪裡去了?”
都變成了倫敦、巴黎以及紐約的豪宅,變成了官員們的豪車,變成了他們妻子身上的珠寶以及瑞士銀行或者棉蘭老銀行、泗水銀行裡的存款。
“當然是中飽私囊了。”
雖然恩斯特是歐裔,可他是在SEA長大的,國語說的甚至比很多唐人還要標準,完全沒有口音。
“那麼我們的項目是多少?”
“80%,”
“對。”
張華民點了點頭,說道:
“就是80%,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了確保,至少80%的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其實,這並不僅僅隻是關係於我們的援助貸款能否用到位置上,更重要是為了……”
合上這份報告,張華民走到窗邊,看著窗外霓虹燈下的德黑蘭,他先是思索了一會,然後說道:
“你看,在過去的幾年中,德黑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越來越現代化,當然也包括這裡的人們,女人們甚至穿起了比基尼,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裡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的擴大,儘管國王推行的改革為伊朗帶來了繁榮和工業化,教育舉措也提高了識字率,但這一切代價高昂。
財富分配不均,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形成底層階級,宗教人士和保守派對自上而下的現代生活方式感到震驚,認為他們的傳統正被徹底從社會中移除。”
在提到伊朗的世俗化的時候,張華民想到了巴格達——在那裡同樣也在進行著現代化改革,迪亞斯公主所領導的現代化之路是非常激進的,她甚至仿效土耳其進行了文字改革,拉丁化的字母在順應時代的同時,也讓伊拉克成為中東各國中的另類,但就像凱末爾推行這一切的用意一樣——這最大程度上確保了王室的權威,通過世俗壓製了傳統。
這當然也加劇了一些矛盾和衝突。世俗化與傳統的碰撞,財富集中與貧窮的碰撞。但是在另一方麵,新文字的使用卻粉碎了保守教士的權威——他們不能通過學校去影響他人。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巴格達雖然看似更激進,但卻相對更穩定。
況且SEA還在當地駐紮了大量的軍隊,有他們在,巴格達是不會出現亂子的。
駐軍!
隻要保持駐軍,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動搖王室對伊拉克的統治,就像約旦的英軍一樣,他們的存在成功的挫敗了自由軍官組織的叛亂。
但這裡是德黑蘭,這裡的局勢截然不同於巴格達,現在的伊朗,不僅有反對改革的保守教士,還反對國王的反對派,還有受俄國影響的左翼陣營,所有的一切都讓德黑蘭暗流湧動。
盯著暮色中的德黑蘭,張華民看到的是點亮了夜空的霓虹,經過十幾年的改革之後,從城市人口、產業人數、受教育人數等各項指標來看,伊朗堪稱不折不扣的現代工業化國家,人們生活富裕,城市風氣開放,超短裙、西裝、美酒、咖啡、電影、歌舞是這個時代的標誌。
張華民甚至想到了酒吧裡那些穿著暴露的女郎,這種開放的風氣,都是時代的產物,甚至是繁華的標誌。
可是張華民所看到的,並不是僅僅隻是繁華,還有繁華之後的危機,這種危機甚至正吞噬著這個國家。
“而與此同時,國家壟斷和權貴們瓜分石油、電力、鐵路、水利等工業市場,在石油運輸以及政府機關工作的群體,完全歐美化生活,富足快樂,豪車、奢飾品再尋常不過,而在這些體係之外呢?
很多普通人的收入卻很低,難以糊口,嚴重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劇著這個國家的矛盾……未來這個國家會走向哪裡?”
聽著主任的擔心,恩斯特說道:
“主任,雖然不滿的人很多,但是他們影響不了大局。國王對軍隊的掌握還是非常穩固的,隻要軍隊不倒戈,他的統治就不會受到影響。”
這就是中東地區的現實——隻要掌握了軍隊,所謂的反對派就沒有任何意義。
“或許,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民眾的不滿在積聚。”
張華民長歎一口氣,說道:
“我們無力去阻止這一切,也很難改變一些事情,但是我們隻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說吧,他轉過身看著恩斯特說道:
“所以,我們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監管,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整個伊朗80%的基建工程都是由我們來監管的,我們的監管讓那些官員很難從中獲得巨額財富。
這也就避免了財富的進一步集中,有助於避免了矛盾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