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十號的引擎噴出幽藍的尾焰,在漆黑的宇宙中劃出一道的軌跡,此時,這艘登月飛船已經脫離地球軌道,沿著軌道地朝著月球飛去。
艙內,作為此次飛行任務指揮官的張國強翻看著的任務簡報,再一次和趙漢東、施奈德核對細節。
“熔岩管入口的直徑有十二米高、七點三米寬……”
趙漢東指著圖表說道。
“把‘前哨一號’進去沒有任何問題,不過我們必須確保‘前哨一號’的氣囊在管內最平坦的地方展開。”
施奈德翻看著報告,眉頭微皺道:
“充氣程序必須在貨艙進入熔岩管後立即啟動,否則月球表麵的極端溫差會讓材料脆化。”
張國強點點頭:
“我們已經地麵模擬測試成功了十七次,隻要按照預定程序執行,應該沒問題。”
與過去的任務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在月球的斯維爾德魯普漢森隕石坑的“希望”熔岩管內,建立一個永久性基地。
“希望”熔岩管是他們第一次登月時發現的,在隨後進行的四次登月任務中,宇航員們對隕石坑以及熔岩管進行了多次探索,現在對其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比如其長度為1869米,內部最寬度寬達53米,高29米。
在希望熔岩管內不僅可以躲避宇宙輻射和隕石撞擊,而且他們還在其深入找到了水冰資源——那是第三次登月時的發現。
也正因為這個發現,月球永久基地的建設計劃,才會提到日程上來。
不過在月球上發現水冰的消息,一直都是絕密的情報,所有人都非常清楚,隻有發現了水才有可能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
而現在“前哨一號”就是這座基地的種子。
經過漫長的飛行後,月球十號緩緩降落在預定斯維爾德魯普漢森隕石坑內,經過幾次探索後,宇航員們已經在坑內找到多處適合著陸的位置,而他們現在的著陸點,距離希望熔岩管隻有不到300米。
登月艙門開啟後,張國強踏出登月艙,靴底在月塵上壓出清晰的紋路。他抬頭望向地球——那顆蔚藍的星球正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寧靜而遙遠。
在這一瞬間他甚至明白了為什麼其他的宇航員從月球凝視地球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恐懼感。精神上會產生前所未有、壓倒性的負麵情緒。
“這裡是月球十號,已成功著陸。”
張國強的聲音通過通訊係統傳回地球,全球直播畫麵裡,他的麵罩反射著蒼白的月麵光芒。
“收到,月十。”
地麵指揮中心回應:
“請確認‘前哨一號’狀態。”
張國強轉身,目光掃過隕石坑的地表,很快鎖定了目標——一個銀灰色的圓柱體靜靜地躺在不遠處,表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月塵。
“我看到它了。”
他說道。
施奈德調整攝像機,將鏡頭對準“前哨一號”。
一個月前,無人飛船將它精準投送到這裡,貨艙內裝載著可折疊的氣囊結構、生命維持係統、太陽能板,以及建造基地所需的一切。
隻不過在公開的發射任務中,“前哨一號”是以運輸“探月器材”為名運來的。
誰都沒有想到,它運來的會是一座基地,一座可折疊的氣囊構建的基地,這種預製超輕型充氣結構,是專門為月球基地的建設而研製的。預製結構的輕質和模塊化結構,使其運輸到月球非常劃算。
按照計劃,他們最終將建立一個由16個溫室單元組成的“村莊”,這些溫室單元呈雙線性排列,溫室、生活區和相連的隧道都是由雙層充氣薄膜製成的,而承載結構支撐,是由碳纖維管建成。
雖然其外殼單薄,但是有熔岩管可以保護這個村莊。
三人駕駛月球車抵達貨艙旁,經過快速檢查後,張國強向地球彙報:
“‘前哨一號’狀態良好,準備展開基地建造程序。”
他的聲音不大,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一次對話,但是,十幾秒鐘之後,當這句話通過電視直播傳到全世界的時候,卻在地球上掀起軒然大波。
“基地!月球基地?”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間會議室裡,屏幕上的直播畫麵讓空氣瞬間凝固。
“他們什麼時候計劃的?為什麼我們一點風聲都沒收到?”
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比如肯尼迪發射中心的憤怒。在地球的另一端,在蘇聯,當科羅廖夫通過翻譯知道了宇航員在說什麼之後,他隻是默默的從煙盒中取出了一根香煙。
點著香煙後,他在那裡抽了一口煙。
然後自言自語道: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等克裡姆林宮的電話了。”
科羅廖夫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蘇聯的月球基地計劃一直處於擱置狀態。
原因是沒有足夠的資金。
因為軍方並不支持在月球修建永久之地,這直接導致了計劃的擱置。而勃列日涅夫對於太空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直到現在!
“是的,這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兒,至少,他會迫使我們追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