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一個師就有1600部電台,步話機直接到班。反觀我軍入朝時一個軍的電台不到七十部,勉強裝備到營。連一下就隻能靠軍號、哨子和信號彈。
美軍說我們的軍號刺耳,聽來令人顫抖。
可誰不想有靈活方便的步話機呢?美軍還誇德軍42是‘希特勒電鋸’呢,但德軍肯定希望有更多的‘黑豹’和‘虎王’。
誌願軍喜歡穿插包圍,基層軍官非常靈活,其實對通訊要求更高。如果能把電台裝備到連,步話機裝備到排,我軍配合更緊密,戰鬥力能倍增。而且這占不了多少重量。”
周青峰聽得連連點頭,問道“要不要來些藥品?青黴素管夠。”
可戰史專家卻搖搖頭,“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在50年10月25日打響,11月5日就結束,就十天時間。
如果從整場戰爭來看,藥品自然多多益善。
可單單就這場戰役,援助藥品還不如援助一批迫擊炮、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我軍入朝部隊火力嚴重不足,碰到美軍坦克就打不動。”
有道理!
十天時間,受傷的也沒辦法傷愈歸隊。還不如加強攻堅能力,多打掉敵人火力點。
“要不要再弄些棉衣?”
唉,這是個叫人心酸的沉重話題。
“其實東北不缺棉衣,隻是戰事緊急,入朝太匆忙沒顧上。這真不能說決策錯誤,完全是誌願軍對美軍的打法完全陌生,中央也以為後期能運上去。
那曉得美國鬼子的飛機那麼多,開戰後運輸線遭受嚴重破壞,導致前方官兵缺吃少穿,非戰鬥減員極多。
不如弄十部雷達。
誌願軍入朝前期被美軍戰機欺負的極慘,擁有雷達都是51年的事,而且數量很少。沒有防空火力,好歹加些警戒火力。
隻要能避免損失,讓運力提升,後方囤積的物資能運上去就能解決很大問題。”
對啊,仔細想想,一部雷達頂多幾噸重,加上發電機和油料之類的了不起十噸,用卡車拖著走。就算十部雷達也就百來噸。
“既然如此,那一千噸就少量地圖,三百噸無線電設備,六百噸輕型火炮和炮彈,剩下一百噸就是雷達。”周青峰覺著如此安排應該合理了。
但戰史專家又問了句,“你這介入時間是什麼時候?”
啊這是個關鍵。
周青峰瞄了眼副本任務的描述,沮喪道“開戰前一個月介入,這時間不長不短的,倉促了。”
戰史專家卻沉聲道“確實倉促,裝備給過去都無法熟練掌握。但有一個月時間可以乾很多事了。
青黴素還是帶一兩噸,那東西可以是粉劑,小小的一桶可以溶解稀釋很大的量。自用也好,給蘇聯交易也好,或者出售都可以的。
國產青黴素要到53年才成功,而且年產量幾十公斤。蘇聯青黴素量產倒是早,但質量不咋地。
那玩意在當時真的很貴,用的劑量很小。我們現在動不動就上百萬單位的注射,可當時能打二十萬單位就是一根金條。”
如果用的好,說不定可以給誌願軍賺來大筆軍費。”
周青峰在跟戰史專家討論,弗裡茨卻有些坐不住。他急匆匆找到秦清和蕭金浪,想要探討如何遏製美國在中東擴張問題。
討論非常急迫,幾個小時就要做出決定,雙方必須彼此做出妥協——歐洲佬表示直接破壞《瓦森納協議》是不可能的,但或許可以派人指導中方突破一些關鍵技術。
比如讓法國賽峰幫國內加快渦扇10和渦扇15的研發,畢竟核心機用了法國佬cf56的技術。
二十四小時內,協議敲定,一個‘專坑鷹醬’的鬆散聯盟成立,頂在前頭吸引火力的就是周青峰。後麵一幫流浪被選者和歐洲佬在暗搓搓的打助攻。
當副本任務生效,留給對決雙方一個星期做準備。
‘兄弟會’的克拉克牧師氣到大罵不已。所有被谘詢的美方戰史專家都表示朝鮮戰場上的美軍沒啥好援助的啊。
該有的它都有,吃喝拉撒,醫藥耗材,飛機坦克,核彈生化,啥都不缺。
而且美軍後勤早就正規化了,不可能隨隨便便接收來路不明的物資,想送也送不進去。它不會要的。
搞得最後‘兄弟會’高層隻能無奈表示——我們送慰問品吧,比如小學生畫的愛心卡片,熱情姑娘穿過的絲襪,新鮮出爐的色情雜誌。
美國人了解美國人,知道自家大兵是個啥德行,戰場上最需要啥。
七天後,臉色發黑的克拉克牧師帶著一票‘兄弟會’的慰問團出現在東京,隨行的一千噸物資就在港口憑空出現的一條貨船上,但壓根沒誰在意。
港口外,一輛美軍吉普車在道路上橫衝直撞,幾名美國大兵摟著日本女人招搖過市。日本男人要麼在充當苦力,要麼在翻垃圾桶。
“我們來這裡乾嘛?”馬可世也在慰問團當中,看看陰沉沉的天空,歎氣道“回到幾十年前就為了來看自家軍隊如何戰敗嗎?”
“不一定。”同來的奧沙利文惡狠狠說道“或許我們可以在情報上加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