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登堂!
沈少廉又被提拔了!
依舊還是錦衣千戶,卻被老朱加了一個銜,中都留守司左副留守,掌屯田事宜。
但是,這個屯田事宜,絕不是一般而言的屯田,而是土地改革。
這一點,旨意上沒有明言,但一句“朕知汝心,君臣相得”,讓沈少廉明白,老朱這是要他去搞試點。
大明朝的中都,指的是鳳陽府。
自朱元璋登基稱帝,便接連遷移他鄉人口充實鳳陽。聞名於世的鳳陽花鼓《鳳陽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慢慢流傳開來。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鳳陽真的荒嗎?
說法種種不一,不過更靠譜一點的說法,鳳陽的荒是被遷移而來的百姓心懷怨憤鬨出來的。史載,遷移鳳陽的百姓多數為江南人家,狹鄉移寬鄉。就是從人口多、土地少的地方遷移到人口少,土地多的地方。
一般的旨意是遷移貧戶,由官府供給耕牛、種子,以自願為主。
然而,咱這國家的民眾有一個特性,故土難離。除非是真的活不下去,一般是不會背景離鄉的。
官員們為了完成老朱的旨意交待,這個自願原則,九成九是不自願的。
於是乎,搬遷到鳳陽的百姓,無心耕種,常常會拖家帶口地逃回家鄉。
更有說法說是,老朱是貧苦出身,看不慣地主們的為富不仁嘴臉,便將天下富戶移居鳳陽,免得他們為禍鄉鄰。如此一來,還能變相地繁榮了家鄉鳳陽的經濟。
卻不想,富戶們不放心家裡的產業,常常偷跑回家。不能正大光明地回去,就隻能做衣服逃荒的打扮。而他們常年地奔波在路上,鳳陽的天地,自然就更加沒人管了。
曆史久遠,史料難考。
究竟為何出了鳳陽花鼓這種詞兒,沈少廉也是不甚明白。但是,就這鳳陽花鼓的存在,他此去鳳陽,絕對不是好差事,更遑論還擔當著土改這麼大的重擔。
“天降大任於我啊!”
沈少廉心裡哀嚎一聲,不得不接受現實。
中都之行,無可逃避,隻能硬著頭皮上。好在應天府城現在基本上了正軌,蔣瓛已經是徹底廢了。
丁奎留在這裡坐鎮,他的錦衣新風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展開。
家裡沒有什麼好擔憂的,那麼,就大乾一場吧!
“郝哥,此去中都,跟小弟去否?”
心思已定,沈少廉開始謀算前往鳳陽府的準備。人手,必須帶足了!這是關鍵,他要做的事情,少不得要跟某些人起衝突,沒有足夠的武力做後盾,他這一去就是肉包子打狗。
“去,正要去見識一下!”
郝命咧嘴就笑。
“郝哥,麻煩你去召集一下兄弟們,咱們得好好準備一下!”
要去中都鳳陽,帶上人手是第一要務。第二要務則是了解中都的情況,哪些人要敬著,哪些人可以做那被殺的雞!
而這第二要務,他得去一趟魏國公府,跟大舅哥商議一下。
關於中都鳳陽,沈少廉唯一有印象就是一個信國公湯和。
這一位可是開國功臣,卻能急流勇退,安然一生。老朱對這一位的關照,不是一星半點,年年會請他入京見麵,真正的君臣相得。
魏國公府,沈少廉隻帶著王誌而來。
這一次,門房沒敢再攔,而是立刻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