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誌!
龍青雲天資英暢,於驚險絕倫的打鬥中,頓悟了劍道的精要。
牟寒山重劍的要義,是以“鈍、拙”為主的內斂劍法,這種劍法往往是後發製人。
所以,龍青雲一旦攻擊的越多,露出的破綻就會越多,反而給牟寒山可乘之機,所以最好的應對之法是
“以不變應萬變!”
龍青雲索性擺出了“碧波流雲劍”的招式,也不急於攻擊。牟寒山不覺一愣
“這‘碧波流雲劍’可是墨天宇的成名絕技,這小子揮灑起來,倒也是神流氣鬯,居然看不出半點破綻。”
二人都不急於強攻,就這麼試探性的觀察對方招式的漏洞,雙劍交接後,立馬就分開。
牟寒山曾經想以深厚的內功,加上重劍的重力,擊落龍青雲手中的龍泉寶劍,但是一試之下,才發覺此子內力渾厚,和自己內力居然不遑多讓。
須知,不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如果強攻不成,反而露出破綻,不免被對方乘機反攻,得不償失。
龍青雲天性醇厚,內功純正綿長。每次遇到激烈的搏殺,神識裡龍嘯天幾十年的功力就會慢慢釋放出來,二者彙合一起,融會貫通。
這兩股純正的內功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威力自是雄闊。
牟寒山感受到龍青雲內力源源不斷,氣勢磅礴,眉宇間神情肅穆、嚴陣以對,不敢有絲毫怠慢和僥幸心理。
須臾間。
二人纏鬥了十來個回合,龍青雲居然可以從容麵對,並不落下風。手中龍泉寶劍揮灑自如,“碧波流雲劍”嫻熟流暢、氣勢開闊。
時而波瀾不驚、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風平浪靜中蓄有後力,隱隱有狂風怒吼的後發之力。
牟寒山的重劍之威,在龍青雲固若金湯的守勢下,居然毫無尺寸之功,徒歎奈何!
這就猶如兩軍對陣,雖然你兵臨城下,但遇到統兵有方的守將,憑借其堅固的城牆頑強抵抗。
縱然你重甲鐵騎所向披靡,未必就能攻下對方城池,因為守軍還有弓弩的遠距離震懾。
此時的牟寒山猶如攻城的一方,縱使你武功高絕,隻要龍青雲方法得當,也可以從容應對。
而且龍青雲的武功,已達爐火純青之境,隱隱有登峰造極的威勢,劍招之中蓄有後力,這就猶如守城一方的弓弩,這也是牟寒山頗為忌憚的地方。
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重劍,威力巨大,遇到弱小的對手,當然可以輕易取勝。
但是,遇到差距不大的對手,若對方戰術得當,不急於強攻,戰略相持中,伺機而動。
牟寒山這種內斂的劍招,反而失去了本身的光彩,處於尷尬的局麵。
重劍的鈍力,固然能使其劍招更具渾厚,但是一謂的內斂,也讓其少了靈活的變化。
須知克敵製勝,也要講究變通,因循而變,方為致勝之道。
天下萬事萬物,相生相克,互為辨證,很多事情都是雙刃劍。
就拿牟寒山的重劍來說,雖然威力巨大,卻缺少變通。不是說沒有變通,而是變通略顯僵化。
同樣,龍青雲的劍招,雖然變化萬千,但缺少沉澱。不是說沒有沉澱,而是說沉澱的不夠。
龍青雲神識裡的龍嘯天,江湖曆練多年、征戰疆場無數、幾經宦海沉浮、對這萬事萬物辯證之道,看的頗為清晰明朗。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守正出奇”,不管是用於劍手之間的比鬥,還是兩軍之間的對陣,亦或是宦海的遊弋。
這種發人深省的啟發,也在浸潤著龍青雲的腦海,如陽光雨露般,滋潤著龍青雲懵懂少年的心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龍青雲慢慢感悟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實力為主,技巧為輔。”
就比如和這牟寒山搏殺,如果僅僅依靠技巧,沒有真正的實力,此時的自己,怕是早早就躺下了。
現在該如何取勝呢?
龍青雲打鬥間,腦洞大開,思索著破解之道。
“諸葛一生唯謹慎”,足智多謀的蜀國名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铩羽而歸,當時蜀將魏延曾經提出‘子午穀奇謀’。
用兵謹慎的諸葛亮沒有采納,最後一次病逝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龍青雲神識裡的龍嘯天,每每想到此處,皆是扼腕歎息。
如果當時諸葛孔明用了魏延的“子午穀奇謀”,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取道子午穀直插長安,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
恐怕諸葛武侯“北伐”的局麵,又是另一番開闊氣象?
這個也不好說,曆史沒有假設。
當時天下十三州,魏國獨占九州,而蜀國隻有一州之地,“奇謀”也需要強大的實力支撐。
這是孤軍深入?
還是兵出奇謀?
隻是,後來魏國名將鄧艾“暗度陰平”,攻下成都,佐證了奇謀的重要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戰爭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戰爭如此,比武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