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改稻為桑!
士紳階級享受特殊的賦役優免政策在明初時便有,但那時隻是免除了“勞役和徭役”,在納稅方麵優惠並不大,但到了後麵的萬曆朝時,就有了巨大的飛躍,當時規定
“現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八品免田兩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進士優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一個還未入仕的舉人都有一千二百畝糧田的免稅額度,而同時期的在職官員有八萬人之多!
按明實錄記載,宣德年間的耕地為四百一十萬頃左右,合計四億一千兩百萬畝田地。
不誇張的說,如果在職官員和還未入仕的舉人、生元和監生把他們的免稅額度都用起來,那整個大明朝的田地都不用繳稅!
因此朱厚熜改革的第一隻手就砸在了這些不納稅的士紳頭上,不論官職大小,隻有三十畝的免稅額度,其它的田地都要繳稅。之所以還給他們留下三十畝的免稅額度,就是免得他們狗急跳牆,三十畝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恰好夠一家人的耕種之用。
當然,朱厚熜也知道擁有土地最多的不是士紳而是那些藩王,但眼下他還不敢拿這幫人開刀,畢竟他才剛登上皇位,皇位都還沒焐熱呢!
改革都是先易後難,逐步向深水區推進,沒見誰一上來就死磕硬骨頭,把牙都崩掉了還怎麼吃肉呢?
桂萼私底下就曾估算過,僅此一項每年就能增加五百多萬兩銀子的稅收。
五百萬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去年戶部的歲收也就才九百多萬兩銀子。
隻能說明代的賦稅製度太坑了,劍橋中國史就曾歸納明朝的興亡得失,一是畸形的財政製度,二是流氓化的文官體製!
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階級不納稅,財政壓力全部落到了窮苦的老百姓身上,結果就是滿清的八旗兵還沒打進山海關,李自成的闖軍就打進了北京城!
明代的另一漏稅大戶則是那些大商人,托八八爺的福,明朝三十稅一的商稅就沒變過,甚至於到後麵還減少了,文官們給出的理由是不要與民爭利,隻能說那幫商人給的太多了,文官們覺得這件事要是辦不好都不夠意思!
朱厚熜現在還不想談及商稅改革的事,這件事得等到了夏言回來再說。
“楊閣老有什麼意見?”朱厚熜問道。
楊廷和都沒怎麼看手裡麵的奏疏,用後世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他“躺平“了。
“臣沒有意見!”楊廷和淡淡道,然後閉目養神。
對於楊廷和的“躺平”,朱厚熜是喜聞樂見的,要是楊廷和再“艱苦奮鬥”下去,指不定得給他找多少麻煩呢!
朱厚熜把目光望向孫交。
孫交本想讓楊廷和來當惡人,可誰知楊廷和就這樣同意了,沒辦法他隻好苦著臉道,“皇上,這個奏疏裡的內容實在是太激進了,要是實施下去,指不定會激起多少民怨呢!”
朱厚熜聞言一挑眉,朕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朕,到底是激起民怨還是激起官怨,你心裡沒點數嗎?
朱厚熜道,“孫卿許是還未看完這份奏疏,不妨再往下看看!”
孫交頓時有些錯愕,還沒看完嗎?
他拿起奏疏又往下看了去,隻見在奏疏的最後麵,還提及要給官員們漲俸祿這件事,這可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啊!
天可憐見,大明立國一百五十年,還是第一次漲俸祿呢!雖然漲得不多,但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能額外得十幾兩銀子,這已經很不錯了!
要知道七品縣令的年俸祿不過九十石,折合銀子才四十多兩,相當於漲了近一半的俸祿。
孫交醒悟過來,皇上這是打一棒給一個甜棗吃呢!按照這種做法,說不定一些清貧的官員還真會支持這個政策!
可惡,這個逼讓皇上給裝到了!
孫交頗有些不爽,但他還是點了點頭道,“臣這裡沒有意見,但其他人的想法臣就不知道了!”他說話還是保留了一定的餘地,免得後麵被打臉。
這份奏疏也不知道是誰上的,孫交懷疑就是皇上自己想出來的,隻是托言給其他人,把他摘出去而已。
這也不能說錯,因為這份奏疏是朱厚熜口述,再由桂萼整理而成,隻是朱厚熜為免桂萼被人記恨,這才沒有點出他的名字。
朱厚熜可不管其他人是什麼想法,既然你這個戶部一把手都同意了,那就由你去說服他們!
“咳咳!”朱厚熜假意咳了幾聲道,“這份奏疏朕想由戶部呈給內閣,待內閣票擬後,再報給朕批紅!”
原本穩坐釣魚台的孫交立時就不淡定了,皇上這是要讓他當惡人啊!
好好的一份奏疏,是誰上的就是誰上的,為什麼要讓戶部再上一道呢?
許是看見了孫交臉上的困惑,朱厚熜耐心解釋道,“上這道奏疏的人有些地方沒有考慮清楚,因此朕想讓戶部根據這道奏疏再整理一番,提交一份完善的奏疏給內閣,並讓朝中的官員都也一同商議,待內閣通過後,再報給朕批紅!”
孫交也算是宦海幾度沉浮的老人,還會看不清皇上背後的那點小算盤?
不外乎是皇上怕這道奏疏陡然拋出,引得天下官員沸反盈天,因此想讓戶部來當這個惡人,告訴天下人這道奏疏是戶部搞出來的,到時候把戶部相應人等處理一通,就能給天下官員當做交代。
反之如果反應良好,自然就順利實行下去。
孫交想了想,皇上這是要把他當晁(chao)錯啊!
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曾向漢景帝提出削藩之策,後來“七王之亂”爆發,七位諸侯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一時勢頭無二,漢景帝為了安撫七位諸侯王,不惜將晁錯腰斬於市,可憐的是臨刑前晁錯都不知其中情由,但這場七王之亂並沒有因為晁錯的死而結束,漢景帝降詔討賊,耗時“三個月”才平息了這場七王之亂!
孫交心想自己的女兒才剛入宮,雖然不是皇後,但怎麼著他也能算是皇上的半個嶽父,皇上應該不會這麼對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