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璽傳天下!
鼓樂之聲從宅院中傳來,空場之上擺著酒席,酒是杜康美酒,案上羅列著牛羊雞鴨等美味佳肴。新郎官朱育居中而坐,穿著大紅婚衣,頭戴幘巾,在鬢邊插了朵大紅花,臉上敷上胡粉,仿若年輕了十幾歲。
人逢喜事精神爽,三杯酒下肚,朱育已經熏熏然。醉眼朦朧地看著前來賀喜的賓客,朱育帶著幾分自得,自己年過五旬時來運轉,雖然家人儘喪,但老樹新枝娶十五歲姑娘為妻,重新開枝散葉,將來去了州衙,步步高升,免不了還要納幾房美妾。新娘是富戶黃行之女,長得嬌美動人,想到洞房花燭,朱育不禁心頭火熱。
用了二百石粟米做聘禮,換回來黃家十萬陪嫁,不僅白得個姑娘還倒賺了幾萬錢,這買賣劃算,朱育欣然捊須,加上賀客們送來的禮物,成個親就得到不下十萬錢。難怪人人都想做官,哪怕是這個有秩做上半年,也能在譙城買宅置地了。
孔融帶人闖入宴席,來到朱育麵前譏道“朱大人,恭喜啊。”
朱育有些老眼昏花,加上醉眼朦朧,沒看清眼前人的模樣,滿臉笑容地拱手道“多謝,且坐,痛飲幾杯。”
孔融看到朱育臉上的粉“籟籟”地往下掉,臉上的溝豁縱橫,來的路上已知朱育用二百石粟米為聘禮娶妻,這聘禮不問可知從何而來。
心中嫌惡,孔融提高嗓音道“朱育,睜大你的眼,本官是孔融孔文舉。”
朱育一驚,隨即起身喜道“卑職的婚事居然驚動了孔大人,快請上座。卑職今日要多敬大人幾杯。”
孔融冷聲道“不必。本官想問問你,那些降兵剩下的口糧到哪裡去了?”
朱育一震,酒醒了,倒退幾步,驚惶地道“大人,這……這……”
看到朱育驚惶失措的樣子,孔融痛心疾首地斥道“朱育,你是讀書明理之人,也曾為國不惜家,怎麼會做出克扣降兵口糧的糊塗事來。”
朱育連忙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道“大人,卑職一時糊塗,才做下此等錯事。大人,你念在我一把年紀,妻兒皆被賊人所害,就饒了卑職吧。大人,朱某知錯了。”
孔融看到朱育的眼淚、鼻涕粘在花白的胡須上,嫌惡地道“你回縣裡待罪,等候刺史大人處置吧。趙全,你暫時兼任上屯鄉的有秩,切不可克扣降兵的夥食。”
不理哀告的朱育和上前來見禮的眾人,孔融滿是沮喪地轉身離開。
顧明看著滿桌的酒菜,輕聲嘀咕道“好歹也吃兩口再走。”趁人沒注意,抄起桌上的酒壺,嘴對嘴灌了一氣,這才快步追上。
回到汝陽,孔融坐在堂上長籲短歎悶悶不樂。走了兩個地方,兩處的主官一個是世家子弟,一個曾是深明大義的讀書人,都成了見利忘義之徒,這世間還有好人嗎?據此推斷,自己任命的官員中有一半不貪腐就謝天謝地了。
劉宇讓人點亮燈,看到孔融一臉頹廢,勸道“大人,亞聖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天下不寧,正需大人這樣的清正之士力挽狂瀾、奮取直進。”
重複了一句“雖千萬人吾往矣”,孔融的頹唐之意少了許多,笑道“劉宇,你說得不錯。國家有難,吾輩該當勇往直前,何作婦人之歎。”
等劉宇告辭離開,孔融拿起白日所寫的《善後三策》,將三字改成四字,在後麵添上“督察之策”。
第二天,袁府派人又送來了兩萬石糧和袁淳的一封書信,表達了袁府的歉意,對袁瑜的作為進行了痛斥,稱將他押在祠堂幽禁三年,終身不準其出仕。
經過一夜苦思,孔融已經不再糾結,抖著袁淳的信,對劉宇笑道“一個袁瑜換來兩萬石糧,袁家為了麵子倒是出手大方得很。”
…………
西華城,戰事已定,彭脫身死,黃巾軍投降多達十八萬。
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各率兵馬離開,前往荊州、袞州、冀州繼續追擊殘餘的黃巾軍,王允統率一萬兵馬處理後繼事宜。
看罷孔融寄來的《善後四策》,王允讚道“文舉這《善後四策》切中要害,當可推行天下,作為戰後撫民典範,我要向朝庭奏報文舉之功。”
一旁的尚爽有些吃味,強笑道“大人在前線殺敵製勝,平定黃巾之亂,才真正是不世之功。”
王允微微一笑,尚爽的心思他清楚,手下爭功身為上位者要從中調和,善加利用,這樣才能使下屬儘心儘力。
將孔融的書信放在一旁,王允道“孟容尚爽字孟容,從賊渠帥府中查抄的文書可整理清楚了,這些往來文牘或涉機密事,不可大意。”
尚爽躬身道“大人,已經讓文吏去歸類了,我叮囑過他們不能外傳。”
王允點點頭,道“戰事已定,該回汝陽了。陳王答應借糧三十萬石,有了糧糧降兵的安置就不成問題了,文舉解了我的大憂啊。”
離開大堂,尚爽悶悶不樂地朝記室行去,繳獲的黃巾賊軍的文書就在此整理。原以為爭到隨王大人來西華城的機會能壓孔融一頭,不料事與願違。
尚爽是徐州名士,先祖做過尚書郎,後人以官職為姓,尚氏在廣陵郡也算是名門大族,但與聖人後裔孔氏相比自然有所不及,同被王允相召,尚爽感覺被無論從家世、聲名還是人望都被孔融壓過一頭,孔融寫的《善後四策》深得王允嘉許,事後論功怕是在自己之上。
剛進記室,一個姓韓的佐吏便迎上前,輕聲道“尚大人,我正要找您,有份文牘要您親自過目。”
這是封帛書,信中內容談到大將軍何進率左右羽林將士屯於,駐守京都關口,設都尉駐紮等事,這是與黃巾賊軍的私通信。快速掃看到結尾上,寫信人的名字是黃進。
尚爽一驚,隨即狂喜,這個黃進是中常侍張讓的門客,張讓居然與黃巾軍有勾連,這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叮囑韓鈞不要聲張,尚爽攜了這封信匆匆來見王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