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崽崽是個小甜寶!
怎麼能不心動呢,何家大哥盤算著自己個兒手裡的銀子。
他能抽出五千兩來。
隻是這鹽引,五千兩能買回來就怪了。
他當即就跟張承平商量起來,問他們兩兄弟能不能拿一份鹽引來經營,大概需要多少錢。
張承平就跟他說,兩萬兩銀子買一年銷售五萬斤配額的鹽引。
大周官鹽的價格是三十五文一斤,五萬斤的銷售總價才一百七十五兩銀子。
但這一紙的鹽引就要賣兩萬兩銀子,便是這般,還有的是人搶破頭。
其實吧,大周的鹽引一引是收六兩銀子。
但是架不住這底下的利益重,想要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於是,鹽引這東西就成了鹽政官員的斂財利器。
拿到了這五萬斤配額的鹽引,就隻需要按照這個配額去大周朝廷的鹽場買五萬斤的鹽去銷售。
至於說你往這裡頭摻多少私鹽……誰又知道呢?
比起官鹽,老百姓更樂意買私鹽,隻要不打仗,不遇到天災,官鹽賣三十五文一斤,私鹽才賣二十文一斤或者更低的價格。
官鹽進價七八文一斤,然後朝廷征收重稅,售價三十五文,起碼有二十文是稅收,賣一斤官鹽能賺七八文的樣子。
大周一年光從鹽上收的稅就是一百五十到兩百五十萬兩左右,可見這個鹽的銷量有多嚇人。
而私鹽進價就是五文錢左右一斤,售價二十文不用交稅,一斤鹽能賺十五文文。
所以說搞這麼一張鹽引,並不是用來賣官鹽,而是用這個作為保護傘,私底下偷偷賣私鹽。
大周就沒有不賣私鹽的鹽商。
“……從南邊兒來的海鹽,給咱們三文錢一斤!”商量到最後,張承平伸出三根手指給何家大哥比了比。
“大哥要跟我合夥,那就咱們一人出一萬兩。”
何家大哥想了想,咬咬牙就同意了,一萬兩抵些家產出去,再去親戚朋友那裡借一些,應該能湊夠的。
一個人再咋滴一年也得吃上個兩三斤鹽吧?
雲州府這麼多的人,一年不吃個幾千萬上億斤的鹽?
他們就算是小配額,賺小錢,那一年賣個一千萬斤的鹽也是輕鬆,一千萬斤的鹽就能淨賺十五萬兩的銀子!
就算是賣不到一千萬斤,賣個五百萬斤鹽也能賺七萬五千兩銀子啊,兩人再一分,一人三萬多差不多四萬兩銀子!
何家大哥這頭自己個兒要投錢,就不能給張承平湊錢了,張承平其實也隻是做做樣子,畢竟他實在是拿不出兩萬兩銀子來,必須得找個人合夥。
回頭張承平就將自家所有的產業都抵給放印子錢的,借了七千兩銀子,他手裡能湊個三千兩。
其實吧,他原本不用湊錢的,因為安蕊說給他拿兩萬兩,可巧了,安蕊這話讓安老爺聽見了。
張承平為了表示自己不是個吃軟飯的,看重的不是安蕊的錢,故而就跟安老爺拍著胸脯保證他不會用安蕊一個銅板兒的錢。
他會自己去籌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