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去去去,你彆添亂就是幫忙了。”蘇沐汀見李書同向自己走來,忙不迭地趕他走。
鮑婧見二人如此,笑著說道“那你就陪我去看看孩子們吧。”
李書同在蘇沐汀這裡討了個沒趣,隻得轉身和鮑婧一起回到院裡,沿著回廊走了一圈,看了看教室裡讀書的孩子們。
書院的規模很大,不過孩子更多,鮑婧看著教室裡坐得滿滿當當的孩子們,推了推李書同的手臂問道“這麼多孩子,教他們辛苦嗎?”
“哈?能不辛苦嗎?”李書同答道,“在東寧的林家大院,不過是教幾個孩子罷了,沒想到這裡的孩子這麼多,音樂課一天也要上三、四堂。我有時候覺得,比幫陳永華處理政務還累。”
“是啊,杭州育嬰堂楊濟慈那裡本來就有數百孩童,再加上滿城裡的幾百個孩子,以及鬆江和紹興等地送來的孤兒,總共有近兩千人。眼下在這個書院裡讀書的差不多有七百人,已經把二十幾個教室裝得滿滿的。”鮑婧順手挽住了李書同的胳膊,一邊慢慢地走著,一邊說道,“還有一百多個十歲以上的女孩,林櫻把她們安排在了附近的一個糧倉裡讀書、學習女紅。”
李書同被鮑婧的舉動弄得一愣,有些不自然地說道“你這是要乾什麼,大白天的,小心被學生們看見。”
“切,誰要和你’乾什麼’。”鮑婧說著,一臉不屑地甩開了李書同的胳膊,“你以為你是誰啊。”
李書同更加一臉尷尬,隻得繼續找話說“……那……搞那麼多孩子做什麼呢?”
“哈,這就是那個許緯辰的’長遠思路’呀。他說呀,孩子們在七歲到十歲之間上小學,男女混班教育,學習語文、算數、繪畫、音律和體育。到了十歲分班,男生有天賦的上中學,繼續學習文理和數學,是未來的國家棟梁。讀不進書的上中專,學習手藝,接受體能訓練,將來或者從軍當技術兵種,或者到衙門當差。”
“這倒也是個辦法。”李書同側著頭想了想,“那女孩子呢?”
“女孩子中優秀的也繼續讀書,差一些的若有姿色,就學習彈唱舞蹈,將來進教坊司,姿色平庸的就學習女紅,將來分發到皇宮和官宦人家當侍女。”
“侍女這東西,用得著專門培養嗎?”
“你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老許說,誰培養的聽誰的話,這些人將來都是我們的眼線。”鮑婧說完撅了撅嘴,似乎是對這個說法並不認同。
李書同倒是點了點頭,說道“這倒是,以後要控製的人多了,還怕不夠用呢。”
“哼,你們男人都是這個樣子,整天算計這個算計那個。”
“對了,那優秀的女生繼續讀書,讀完了做什麼?”
鮑婧搖了搖頭,說道“不知道,老許沒說起過。他隻是說,女孩子讀書沒壞處。”
“那倒也是。”李書同說著,看了看手上的手表,“呀,快要下課了,我得去準備下一堂課了。”
“那你去忙吧,我也要走了,去’皇宮’看看。”鮑婧說完,急匆匆出了書院的門,朝著“皇宮”的方向而來。
朱慈炤一家住的地方,本來是杭州清軍滿洲副都統石調聲的府邸,女性穿越者們還住在裡麵的時候,門上的匾額一直也沒有換。等到女性穿越者們搬走了之後,裡麵隻剩下朱慈炤一家,大家都覺得還叫“石府”就有些不倫不類了,因此把匾額換了,改成“永寧宮”。永寧宮本是紫禁城東六宮之首,“永寧”二字在當下來說又十分討喜,因此選了這兩個字作為行宮的名字,不過大家平時說話都簡稱“皇宮”。
永寧宮的警蹕一直是由亨利帶領的英國衛隊負責。去年克利斯布來過杭州之後,英國衛隊的總人數就上升到了二百三十七人——前後兩批各一百二十人,總共是二百四十人,但先後有三人因病去世了。朱慈炤一開始對為什麼要用金發碧眼或者黑不溜秋的西洋人擔任衛戍不太理解,後來在毛淵明的解釋下也漸漸明白了,這些沒有利害關係的西洋人,反而是最信得過的。
走到了永寧宮門口,鮑婧朝著當值的分隊長點了點頭,便徑直往裡走。按照規矩,當值分隊長要檢查每一個進入者的令牌,不過鮑婧是永寧宮的常客,幾個分隊長都認識她,也就不多此一舉了。
永寧宮前院的兩側廂房,西側的三間歸穿越者們,一間作為辦公室,一間用於儲藏資料,還有一間收拾成臥室,以備需要。
鮑婧進了永寧宮,徑直來到西側的辦公室。辦公室裡擺著三張書桌和一張圓桌,還有些書櫃、博物架之類的擺設。林櫻坐在其中一張書桌後麵,正在翻閱不知什麼文件。
等鮑婧挑門簾進來,林櫻驚訝地問道“咦,你怎麼來了?不用照顧小郡主了嗎?”
“嗯,林娘娘過來看小郡主,我就忙裡偷閒來這裡看看。”鮑婧說著,走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張書桌旁邊,用手在桌麵上拂了一下,“咦,我有兩個多月沒來了吧,我還以為桌子都要積灰了呢。”
“哪能啊,你還不知道王孝義的殷勤勁兒嗎?每天都會帶人來打掃衛生的。”林櫻放下手中的文件笑著說道。
“嘖嘖,不愧是王守禮的乾兒子,伺候人的本事真是一等一的。”鮑婧由衷地讚歎道,又看了看旁邊的書桌,“大官人今天沒過來啊?”
“沒,昨天他就說軍情緊急,今天要和常鎮業他們開會,不過來了。”
鮑婧聽了點了點頭,又問道“今天孩子們都來上學了嗎?”
林櫻聽鮑婧這麼問,站起來踱到了床前,隔著窗戶指著對麵說道“你看,三間教室都在上課呢。”
永寧宮前院東側的三間廂房,被用作了教室。本來朱慈炤隻有朱和尭一個兒子需要上學,老二朱和?還遠未到上學的年紀,隻需要一間教室就行了。“東寧大撤退”之後,東寧鄭氏的子弟都撤到了杭州,在駐防城裡居住。朱慈炤在毛淵明的推動下,下旨特許鄭氏親族子弟和東寧宗室子弟進入“上書房”讀書。這樣一來,鄭經的次子鄭克塽和鄭聰的長子鄭克坦就成了朱和尭的同學,跟著吳絳雪讀書,一起讀書的還有鄭經的兩個小女兒,以及幾個姓朱的孩子。
年滿十歲的男孩子,就不適合吳絳雪來教導了,而是由陳夢球來執教,班裡的孩子目前隻有四個魯王世子朱弘桓、鄭成功最小的兩個兒子鄭溫和鄭柔,以及魯王二郡主的兒子,曾經的壽倌兒,現在起學名叫鄭雲龍。葛世振另請了水榮旭當先生,教導十六歲以上的成年學生,包括鄭智、鄭寬、鄭裕等人。水榮旭是崇禎十六年的二甲進士,也已經五十多歲年紀了。
“鄭智兄弟幾個,在東寧的時候根本不好好讀書,怎麼現在都認真起來了?”鮑婧看著對麵教室裡晃動的人頭,問林櫻道。
“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水師傅特彆嚴格,也可能是因為這幾個到了杭州之後,人生地不熟,沒有令牌又不能隨便出駐防城,所以隻能待在這裡乖乖讀書。”
“好吧,隻要他們好好讀書就是了。”
“對了,我讓人給你沏一杯茶吧。”林櫻忽然意識到,兩個人一直是乾站著聊天。
鮑婧擺了擺手“不用了,我抓緊時間再去女校那邊看看吧,難得今天有空,浮生偷得半日閒呢。”
“我看你也是閒不住。”林櫻聽了,笑著說道,“那你趕緊去吧,女校那邊是九兒和沈之瑩她們看著,我還真不太放心這兩個小丫頭管事。”
“這倆不小了吧,都二十好幾了。”
“二十好幾……”林櫻一愣,忽然想到了什麼事情,便撅了撅嘴不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