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嗯,很好。有功將士都讓政戰官們據實統計,再行嘉獎。”項紹寬麵對前來表功的李榮,非常滿意地說道,“不過,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西麵的情況,有消息了嗎?”
“暫時還沒有,不過世凱將軍已經率隊追擊,很快會有消息的。”李榮滿臉笑容,顯然是對自己的戰場操作也很自得。
消息果然很快傳來。可能是由於困守弋陽的賚塔並不知道貴溪易手,出逃之後一直被陳世凱追擊,也沒有時間打聽形勢的變化,所以賚塔帶著瑚圖和一百多手下徑直朝著貴溪而來,又非常“成功地”落入了鄭克臧安排的埋伏圈中。結果賚塔本人被義軍朱統錩的手下直接擊斃,瑚圖率領殘餘的清軍就地投降。
這當然是個最好的消息。平南將軍賚塔是鄭軍登陸以來擊斃的清軍最高級將領,而且隨著賚塔的死亡,清軍在江西東部的防線完全瓦解,明軍與吳軍夾擊清軍的戰略意圖就能實現了。
貴溪離弋陽不遠,戰後的第三天,潘興和鄭克臧就帶著朱統錩等人回到了弋陽。至於朱統錩的“兩萬大軍”,確實如大家所預料,多是婦孺百姓,便暫時在貴溪城外安營,等候整編安置。
朱統錩是天啟年間的舉人,現在已經七十出頭了,住著拐杖,走路一瘸一瘸的,看上去在清朝的統治下過得並不如意,滿頭半長的銀發,顯然是近年才開始蓄的,臉上的老人斑和皺紋,預示著這個人可能已經時日無多。
對於項紹寬和朱丹赤來說,有興趣的點在於,朱統錩是大軍登陸之後遇到的第一個舉兵反清的大明宗室。按照清朝方麵的曆法,今年已經是康熙十六年了,和遍地烽火的順治年間不同,流落民間且並未向清廷自首的大明宗室已經不多了,更何況能帶兵打仗的。
朱統錩身後還跟著他的侄子朱議浙,年紀與朱議潛相仿,但明顯長得孔武有力。據朱議潛介紹,他這個堂弟性格和自己大不一樣,喜歡舞刀弄槍,這幾年父親帶兵打仗,其實一直靠著這個堂弟的幫助,這一次陣斬賚塔,就是他帶著手下所為。
朱議潛還給項紹寬介紹了朱統錩手下的幾個重要將領,都是一水的都督、總兵,但潘興悄悄地告訴項紹寬,朱統錩手下的兵力應該是不足二千人,這些都督、總兵都不過是帶百人左右隊伍低級軍官。而且,朱統錩的將軍們來源複雜,有和他一起起事的同鄉,有後來帶著隊伍來投靠的其它義軍將領,白顯忠甚至認出來,有兩個都督,分彆叫作陳武魁、趙和尚,原本是耿軍的參將,來後在江西饒州一帶作戰時失散了,沒想到投靠了朱統錩。
迎接朱統錩自然要設宴款待。歡宴之後,項紹寬請朱統錩父子叔侄單獨座談,聽聽他們的想法。朱統錩倒是和許多投降、起義的將領不一樣,並沒有擁兵自重的野心,表示手下的軍隊任由朝廷收編,但希望朝廷恢複自己和兩個子侄的宗籍,另外重新恢複寧藩的宗藩地位。
項紹寬聽完,表示非常欣賞朱統錩的忠心和胸襟,但自己並不熟悉這方麵的事情,便請朱丹赤帶著朱統錩父子叔侄,啟程前往廣信府城麵見許緯辰,由許緯辰來安排此事。
許緯辰在廣信府城忙了好一陣子,周圍幾個縣的戶籍黃冊在李之芳的幫助下總算粗略清理了一下,陸希星又把李之芳搶過去幫忙征發夏稅。雖然李之芳投降大明不久,但許緯辰、陸希星們都明顯感到,這人的政務能力比陳永華更嫻熟老到。當然,李之芳忙一點也是應該的,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大明皇帝詔封的江西巡撫了。
朱統錩父子叔侄到達廣信,許緯辰連忙給三人安排了住處。朱統錩還在路上時,便已經發熱咳嗽,顯然是年紀大了,再加上一路上舟車勞頓,身體有些扛不住了。許緯辰又隻得趕緊為他請醫問藥。
朱丹赤把朱統錩的訴求跟許緯辰說了一遍,許緯辰覺得很撓頭“朱統錩功勞不大不小,給予官爵獎勵倒是沒有問題,但恢複宗籍一事多少有些難辦。”
“這個我知道,從東寧出發之前,我們和朱術桂等在東寧的宗室成員開過會,凡是已經向清廷繳納了冊印原大明宗室,一概不再予以承認。”朱丹赤當時也是與會成員之一,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比較清楚。
“是啊,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出爾反爾。”
“不過,朱統錩的情況確實有些特殊。”朱丹赤解釋道,“他並不是’向清廷繳納了冊印原大明宗室’,他祖上確實是寧藩宜春安簡王朱盤烑,後來根據萬曆時代新修的《宗藩條例》,宗室成員可以放棄宗室身份考取功名,所以朱統錩在天啟七年中了舉人。現在的問題就是,《宗藩條例》有沒有規定考取功名之人可以放棄功名恢複宗室身份。”
許緯辰聽完搖著頭說道“我當時曾經問朱術桂要來了一本《宗藩條例》的抄本,很仔細地研究過一遍,裡麵似乎沒有這樣的規定。不過即便如此,也不等於不能法外開恩。對了,你剛才說,朱統錩還要求恢複寧藩的宗藩地位,寧藩到底什麼情況,你給我說說。”
朱丹赤對這類事情自然是無所不知,侃侃而談“要說寧藩的事情,那就要從頭說起了。”
初代寧王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足智多謀驍勇善戰,最初受封在喜峰口外的大寧衛,麾下朵顏三衛,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勢力在諸王之中首屈一指。朱棣起兵靖難之後,覺得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很想據為己有,因此以求救為名,前往大寧,趁朱權放鬆警惕之際,綁架了朱權,迫使他為自己效命,並且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朱棣稱帝之後,朱權請求改封南方,於是封地被改易到南昌,仍稱寧王。朱權知道朱棣猜忌心重,故以黃老之術自飾,參修淨明道,借此逃避殺戮。但心中又忿忿不平,對朱棣耿耿於懷。
正因為如此,當寧王爵位傳到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手裡時,朱宸濠對朱棣苛待朱權的方式深為不平,於是暗中訓練軍隊,製造佛郎機銃,準備謀反。明武宗正德十四年,朱宸濠矯稱太後懿旨監國,在南昌殺地方官起事,並且出兵攻陷九江,大軍自九江沿江而下,攻打安慶、窺伺南京,又稱帝改年號順德,即為宸濠之亂。宸濠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但極其失敗,前後隻持續了短短三十五日,就被贛南巡撫、右僉都禦史王守仁迅速平定——這個王守仁就是常凱申最為崇拜的王陽明。
宸濠之亂之後,朱宸濠被處死並且焚屍揚灰,寧藩被革除。不過,寧藩還有很多位郡王,大多沒有參與謀反,因此一開始朝廷任命其中某位郡王擔任宗理,管理寧藩宗室們的事務,後來寧府宗理也被撤銷,再加上一些郡王絕後或者因事被革除,最後寧藩隻剩下建安、樂安、弋陽三位郡王,負責管理剩餘的寧藩宗室事務。到了明末,這三支郡王當中,建安王和弋陽王都在甲申之後不久殉國,沒有後裔,唯獨樂安王朱統鑍逃到浙江,雖然也難免一死,但有個兒子投靠鄭成功得以存活,就是現在杭州的樂安王朱議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