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隻要傑書點頭,事情就好辦了。
慕天顏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北歸。許緯辰給了慕天顏兩封信,一封是以大明招討大將軍鄭克臧的名義寫給康熙的,內容是希望康熙儘快派遣使臣南下議和。另一份是以軍機處的名義寫成,也是給康熙的,大意是由傑書留在南方作為人質,以慕天顏作為兩國來往的使者,若是南下使團沒有慕天顏在內,則不予接待。
慕天顏前腳走,陳永華的龐大船隊後腳就到了江寧。鄭克臧親自到儀鳳門外迎接他的老丈人,並且在總督衙門設宴接風。和慕天顏反複談判期間,軍機處就判斷江寧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傑書多半是要接受和平移交方案了,所以很早寫信給陳永華,請他將整個位於杭州的朝廷機構都搬來江寧。船隊不但載著各個部門的官員,還有大量的文書,可見搬家一次實屬不易。
陳永華一路風塵仆仆,顯得有些疲勞,但一旦坐下,就拉著穿越者們商議正事,甚至鄭克臧問起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兒,陳永華也隻是說過年前會安排三娘搬來南京,沒有多說什麼。
首先是江寧城內的狀況。許緯辰介紹說,知府衙門由許三禮接管,民政方麵暫時可以應付,清人原來在江寧城裡設置的各種官署不少,現在都已經接收,可以用作南京六部和其他衙門的辦公地點。
陳永華又問及皇宮的情況。薑承誌不無遺憾地說,這幾天已經仔細查看了原南京紫禁城範圍內的宮室,大多損毀嚴重。南京紫禁城從大明憲宗年間開始就疏於修理,建築逐次毀壞。甲申之後清軍南下破城,又損毀城中建築,至今三十多年過去,清人將宮中不少地方改作他用,以致麵目全非。如今除了午門等城牆厚實的地方之外,隻有武英殿一帶的建築較為完整。陳永華不解其故,朱丹赤便為之解釋說,當年福王朱由崧南逃之後,便是在武英殿登基,可見當時應該是專門修繕過武英殿。
陳永華於是又問,若是皇帝移駕南京,宮室能否容納。薑承誌想了想,說皇室目前規模尚小,隻有一位皇後,三位妃嬪,三位皇子和一位公主,若是抓緊清理修繕後宮的宮室,三個月後,最多新年之前,就可以迎接聖駕了。
陳永華連續得到了滿意的答複,才顯得比較放心,又向項紹寬問起軍情。項紹寬便把攻破江北大營,部分清軍北歸,整編剩餘清軍的事情,大略說了一遍,還告訴陳永華,如今中原各地斬木揭竿,民變四起,正是興師北伐的好時機。陳永華聽完,先是笑了笑,又似乎想到了什麼,沒有再多說。
第二天,許緯辰和薑承誌忙碌了一早上,為朝廷各個部門安排新的辦公場所,忙到中午吃飯時間才回到總督衙門,卻被陳永華一把拉進偏廳。
等把書辦仆役們都支了出去,陳永華便問道“兩位跟我說句實話此前兩位來信,說要與康熙和談,現在項先生卻又說要北伐中原,到底哪一句是真?”
“兩句都是真的。”許緯辰說的時候,差點笑了出來。
“兩句都是真的?”陳永華顯然並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一臉驚訝地看著兩人。
“陳相,我軍不可能真的和清廷議和,那不成了趙構秦檜了?”薑承誌笑著解釋道,“但眼下的局勢,屬於清我兩難的狀況。湖廣那邊,吳軍一敗再敗,雖然有劉都督馳援衡州,但畢竟清軍是乘勝之勢,一時難以擊敗圖海。我們若是要興兵北伐,必然要先解決圖海。而康熙那邊,雖然圖海連連獲勝,但總體戰局仍是不利。我軍儘占江南財賦之地,清廷糧餉枯竭,民變四起。這個時候,先用議和為幌子,拖住康熙,試探康熙態度,爭取時間。清廷之中也有主和派,隻要我們發出和談倡議,那些人就會在朝堂之上力主和議,動搖清軍的戰意。”
“嗯,如此最好。”陳永華點了點頭,“老夫也想,議和一說,好像不似兩位之前的想法。今日聽到兩位親口陳述,算是解了老夫心頭的疑惑。”
“還有啊,陳相。”許緯辰接著說道,“我們相信大明必勝,清虜必滅。但是,康熙若是狗急跳牆,燒毀北京城退出關外,反而不美。”
陳永華聞言笑道“咦,許先生又有長遠謀劃了?”
“是啊。陳相請想清虜自認是關外之人,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有遷都之議,當年國姓爺攻打南京,清帝順治就曾有遷都關外的想法,隻不過國姓爺功虧一簣,沒能令順治喪膽出逃。若是我軍北伐兵次徐州,康熙恐懼有加,必然學他父親,遷往關外。若是真的如此,雖然將來還可以繼續出兵收複遼東之地,但畢竟關外苦寒,不利於用兵,而且又是滿人老巢,難於進剿。”
“確實如此。”陳永華收起了笑容,嚴肅地表示同意,“薩爾滸之戰,大明勞師遠征,損兵折將,以至於後來難以抵擋闖賊,許先生所慮極是。不過,若隻是用和議牽製住康熙,也隻是一時,若是戰事重開,康熙必然又要逃跑。”
許緯辰點了點頭,說道“這層我也想到了。如今有一個辦法可以試試,雖然有些冒險。”
“什麼辦法?”
“陳相,這兩年來,朝鮮國王態度如何?”
“朝鮮國王對我大明之忠誠令人感佩,即使清人已有所懷疑,也堅持每年三次派使節來杭州,多次提出要興兵北進,助我大明一臂之力。”
“嗯,那就對了。我的想法是派一營人馬,渡海到朝鮮王京,同時贈送一批槍炮,派出得力之人,前去幫助朝鮮國王訓練軍隊。並且,讓朝鮮國王派出商隊,前去與蒙古察哈爾親王布爾尼貿易,我們派人混在其中,到時候與布爾尼商談,兩軍夾擊奉天沈陽,阻斷清虜的後路。”
“什麼?!”陳永華聽罷,對這個大膽的計劃感到非常驚訝,冷靜了一會兒,才又問道,“此事非同小可,若是事情泄露,清軍因此出兵朝鮮,以致朝鮮君臣受難,則是我大明之過也。”
許緯辰笑了笑,說道“陳相不必擔心。我倒不是說萬無一失,隻是眼下的形勢,布爾尼正在與清軍交戰,清軍很難分兵進攻朝鮮。其實可想而知,我們與朝鮮來往頻密,康熙豈能不知道?無非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等收拾了布爾尼再解決朝鮮之事罷了。”
“這倒也是。那以許先生之見,派什麼人去才好?”
“需要去朝鮮的人不少,軍機處要去幾個,還要去個將軍幫著訓練朝鮮軍隊。不過,最重要的,是那個去見布爾尼的人。”
“誰去最為合適?”
“我想讓馮錫範和令侄陳繩武一起去。”
“哦?”陳永華看了一眼許緯辰,又搖了搖頭,說道,“讓繩武去做這等要緊之事,我怕他不夠老成持重,誤了大事。”
“陳相不必替令侄擔心。過去一年多,令侄擔任蘇鬆布政使,政績可觀,可見是可以信賴之人。馮錫範前後去了朝鮮兩次,與朝鮮君臣熟絡,自然也是合適的人選。”
“既然許先生如此說,那就讓繩武去試一試,若是辦成了,也算他對朝廷有功了。”陳永華點了點頭,又問道,“那軍機處派誰去?”
許緯辰沒有回答,隻是看了看薑承誌。
薑承誌哈哈大笑起來,說道“我就知道你會要我去,看來我是不去不行了。”
許緯辰也笑了起來,拍了拍薑承誌的胳膊,說道“此行事關重大,不但你要去,我想參謀室和後勤室也要各派一人,你們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遇事可以當場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