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定永七年正月初一,格裡高利曆1681年2月18日,皇帝朱慈炤在武英殿接受新年朝賀。
相比去年,今年的戰場形勢更加有利,大明的聲威也更加遠播。到場朝賀的除了朝鮮使臣和安南莫氏的使臣,還加上了日本派遣軍總大將德川綱條,四夷賓服的意味更為濃鬱。高泉性潡的出現,不但讓皇帝頗為興奮,鄭克臧和陳永華也十分高興,這位因為戰亂而逃離家鄉、東都扶桑的僧人回到南京,意味著大明度過了劫難,重回正軌。
穿越者們沒有在新年慶典上花太多時間,而是積極準備出兵北伐的事。畢竟氣候是跟著陽曆走的,今年農曆新年特彆晚,但春季江河漲水這件事不會因此而推遲,項紹寬等人認為,最遲陽曆三月中旬,也就是時憲曆元宵節之後就必須要出兵了。
毛淵明明白參謀室的意思,於是決定趁著新年慶典的時間,於初五、初六兩天在織造府召開複興會的第三屆全體會議,商定今後的發展方向。
會議和前兩屆一樣,由許緯辰住持,首先是各個小組的工作報告。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每個小組負責的事情越來越多。
金和光代表科技組首先作報告,足足講了一個小時。科技組的工作,從定海造船,到水塔的改進、鍋爐和老虎灶的試驗,海帶提煉味精,數理化教科書的編寫,欽天監事務逐漸恢複,等等。平時大家都不太注意這些,說起來卻是很繁重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熱氣球的性能又有所改進,空中水平移動的速度和操控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滯空時間也大大延長,氣球在空中作為了望塔引導大軍前進已經成為可能。科技組還任命戴梓負責,建造了三架“大型攻擊性熱氣球”,可以承載兩個成年人,一個人負責駕駛,另一個人可以使用輕型火炮對地攻擊,活脫脫的降維打擊。進入華北平原之後,熱氣球或許會成為作戰成敗的關鍵因素。
金和光的報告講完,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穿越之初,大多數人都覺得穿越者憑借科技優勢大殺四方是標配,但真正經曆過才知道,在這個時代推進一點點科技進步,都是非常艱苦的工作,科技組的持久付出非常值得誇讚。
接著金和光的是陸希星,後勤室的報告內容比科技組多得多,陸希星光是發言提綱就寫了好幾頁紙。總的來說,這幾年後勤室的主要業務轉向專門供應軍隊糧草、衣物,地方民政基本都轉交給陳永華的中書省處理,好處是輕鬆了不少,缺點是有時候就要看那些官僚的臉色了。
比起金和光激動人心的報告,陸希星的報告因為充斥著各種枯燥的數字,顯得不那麼令人有興趣。不過總體上來說,後勤物資是充沛的,因為主要的糧食經濟區現在都已經在大明的掌控之下,而且除了去年湖廣發大水之外,連續幾年風調雨順,無論是糧食還是棉布,都足以支持軍隊繼續作戰一年以上。
兩個人的報告做完,已經是中午時分,大家簡單地吃了一餐,繼續下午的議程。
下午的議程比較瑣碎,鮑婧講了《皇宮內務和女官工作總結》,薑承誌講了《對日對朝工作的進展和預期》,張興揚講了《龍虎山上清宮正一道係統勘察情況介紹及道教管理工作建議》,許緯辰講了《天主教在大明傳播狀況及歐洲關係》,林櫻講了《羽林苑工作進展和教學經驗總結》。
大家對這些話題都很有興趣,問東問西,幾人也儘量詳細地介紹了細節。
輪到唐雲沛上台,講南京應天府市政建設,溫如嵩站起來問了一些關於城市規劃的問題。唐雲沛趁機告訴大家,已經組織軍民清理了內城裡麵大量戰爭形成的瓦礫,對幾條主要大街進行了拓寬和裁彎取直,還疏通了秦淮河,現在城裡劃定區域形成了三個大型農貿集散地,還有沿秦淮河的文化商業區,慢慢有些升平氣象了。
溫如嵩一直不讚成許緯辰的城市管理計劃,但唐雲沛這一係列的工作確實漂亮,南京城內居民的生活也比原先方便了許多,不好再作批評,隻能又問許緯辰,對於其他城市打算怎麼辦。
許緯辰也直言不諱,說目前準備和南京采取同等方式的,隻有京師,其它城市任由自由發展。溫如嵩想了半天,覺得無甚可以挑剔的地方,也就不再說什麼。
最後是重頭戲,項紹寬代表參謀室作軍事鬥爭的報告。戰事一切順利,但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眼下最重要的軍事工作北伐,由呂憲華全權負責,在江北大營準備,現在已經聚集了五萬軍隊,並且占領了運河沿線的一段狹長地帶,隨時可以出發。
因為占領區一再擴大,南方沿海地區逐漸出現了治安需要,走私問題也逐漸開始冒頭,項紹寬表示,考慮要對水師進行一定的改造,來改善廣東、福建沿海的治安情況。兩廣總督洪磊報告,廣西地區土匪很多,治安混亂,而且駐軍經常和吳世琮發生摩擦,軍機處已經指示洪磊,將一部分地區的駐軍撤出,隻要確保梧州府即可,剿匪之事大可交給吳世琮去辦,既省力又可以避免與之衝突。
另外,劉國軒現在坐鎮武昌,下一步就是出兵襄陽,牽製住圖海,以配合東線的北伐計劃。日軍的情況也已經搞清楚了,德川綱條從日本出發時,第二批日軍已經在向江戶湊集結,隻是礙於船隻的運力,沒法一起過來。看來,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確實危害不小,等到需要對外派兵時,才會發現船隻運力不足。
項紹寬的報告作完,天都黑了。但大家興致高昂,齊齊回到飯廳一起用餐,準備第二天繼續開會。
第二天上午,會議繼續,進入組織結構調整和選舉的議程。毛淵明代表第二屆大會的執行委員會提出方案鑒於北伐在即,將全部人員分為北伐和留守兩個組,除北伐組沒有皇室工作小組外,兩個組的組織架構基本一致,分人負責。這個方案得到了一致通過,因為在通訊能力低下的年代,必須要讓北伐人員和留守人員都有即時決策的權力。
至於具體的人選,許緯辰建議先確定參謀室的成員分配,然後根據參謀室的分配情況來配備其它崗位人員。
那麼毫無疑問,項紹寬、呂憲華和蔣一正必須在北伐的隊伍中,鄒樹人也被要求帶領一部分憲兵隊北上,負責大家的安全保衛工作。參謀室留守的成員則是潘興、莊寒天和韓鵬。
溫如嵩、孫廣越、朱丹赤和吳千帆四位文史大神,也需要兩兩分組,分彆作為北伐和留守的智囊。朱丹赤是唯一一個北方人,自然是歸入北伐一方。剩下一個人選,毛淵明當然很想把溫如嵩送走,但項紹寬又不願意接受,最後大家妥協,選擇了孫廣越,原因很簡單胖子耐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