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鄭克臧北上京城同樣是坐畫舫經大運河北上,並不追求速度——固然是並不著急,也是為了詳細地視察一下運河沿線。顯而易見,自從靳輔上任河漕總督以來,在特命協辦河漕事務大臣陳潢的協助下,將整個運河沿線的堤岸、河閘管理得井井有條,沿線漕船穿梭往來,景象十分熱鬨。
唯一令項紹寬有些不安的事情是,一路上不斷看到漕船的水手們聚集在某種特彆的漕船裡,進行聚會和敬拜。這些漕船規模不大,但數量頗多,看上去似佛似道,又不是傳統的門派。
於是,項紹寬專門派人去打聽了一下,得知這些人是都是羅教的信徒。
對於羅教,項紹寬多少了解一些,知道這是興起於明孝宗弘治年間的一種宗教,也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青紅幫的祖先。見到羅教的聲勢如此之大,心裡多少有些憂慮,馬上寫了一封信,遣人送回南京,請許緯辰酌情處置。
船隊到達山東的時候,在濟南小住了幾日。擔任山東巡撫是“老朋友”慕天顏,布政使是“自己人”馮錫範,大家自然可以放鬆放鬆。幾天裡除了在濟南觀光視察,便是飲宴相談。
鄭克臧和馮錫範很長時間沒有見麵了,說起當年鄭經尚在之時的過往,都倍感悵然。不過,鄭克臧還是帶給了馮錫範兩個好消息第一是許緯辰已經向京城軍機處行文,將馮錫範調往南方,準備出任督撫;第二個好消息是,自己和庶母黃和娘商定,為弟弟鄭克塽選聘馮錫範的獨女為王妃。鄭克臧還告訴馮錫範,鄭克塽潮王府的長史本來也要隨船前來山東,向馮錫範下聘,不過既然馮錫範要調往南京了,那麼就恭候馮錫範大駕光臨之後再行操辦。
這兩個消息,馮錫範之前都或多或少聽到過一些風聲,不過現在從鄭克臧口中說出,成為確實之事,自然是心花怒放。尤其是後一項,把女兒嫁給鄭克塽,可以說是能夠得到的最好結果了。作為鄭氏的家臣,和鄭家人聯姻肯定是保子孫富貴的最好辦法。鄭氏在鄭經這一代,隻有五爺鄭智有些才能,但已經娶了洪磊的女兒,剩下幾個紈絝子弟,馮錫範自己也看不上。在鄭克臧這一代,與自己女兒年貌相當的就隻有鄭克臧和鄭克塽兄弟倆,既然鄭克臧已經娶了陳永華的女兒,那麼嫁給鄭克塽就是自己的女兒最後的機會,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因此,馮錫範少不得千恩萬謝,大大地恭維了一番鄭克臧,順帶也吹捧了幾句項紹寬。
項紹寬自來就不喜歡馮錫範的為人,但毛淵明和許緯辰都說過,馮錫範畢竟是鄭經的嫡係,也是難得和穿越者們關係密切的要員,要用其長補其短。於是便給個麵子,敷衍一下馮錫範。
船隊啟程之日,恰好京城軍機處的行文也到了,馮錫範可以收拾東西南下,布政使大印交於慕天顏代管,等候新任的布政使陸隴其上任——陸隴其之於慕天顏,仿佛電視屏幕上的劉羅鍋或者紀曉嵐之於和珅,常以清直指斥其貪婪,弄得慕天顏無可奈何。如今派陸隴其到山東任布政使,與慕天顏“大小相製”,看來又是京城軍機處的一個巧妙構思。
一行人繼續沿運河北上,到天津下船,改換車馬直到京城,陳永華率領百官出郊十裡迎接,一應儀注均依朝廷新製,顯得隆重而簡樸。
休息了兩天之後,便是鄭克臧到太和殿陛見,正式奏安南征伐之大捷。皇帝朱慈炤十分高興,讓鄭克臧“列奏有功將領,厚加封賞”。
實際上皇帝說不說這句話,酬功封爵的事情也必須抓緊辦理了。過去十年,從鄭軍偏安小島到光複大明江山再到出兵安南,大小戰事無數,記錄功勳的簿冊可謂堆積如山。隻是軍機處一直以大戰未息為由,沒有封爵。有些人雖然官已經升到都督、都督同知的級彆,但因為沒有爵位,無法蔭及子孫,難免有些怨言。
當然,沒有封爵並不等於軍機處沒有準備,授爵方案早已擬定,隻是一直壓著並不頒行,主要是考慮到大部分將領還在外打仗,萬一哪個將軍得知授爵的結果不如自己的意,影響作戰就不太好了。現在戰事已定,也確實是下詔授爵的好時機。
授爵方案頒行之前,軍機處在召開了一次會議,對方案進行最後的確認。
會上首先由蔣一正宣讀授爵方案,供大家討論。具體方案是設六等十六級世爵,三等七級世職。其中世爵分為國公、公、侯、伯、子、男六等,國公單列一等,授予功勳卓著者,以下公、侯、伯、子、男各設三級,依功勳高下授予。世職分護軍都尉、輕車都尉、騎都尉三等,其中護軍都尉和輕車都尉各設三級,騎都尉單獨一級,為授勳門檻。騎都尉以下另設散騎尉和恩騎尉,作為不能繼承世爵和世職的庶子的安慰性職位。
世爵和世職的待遇比照清朝有大幅提高。清製最高級的一等公年俸七百兩,最低級的雲騎尉年俸八十五兩,而這套方案中,國公年俸五千兩,一等公年俸三千六百兩,最低級的騎都尉年俸一百二十兩。所有世爵和世職都可由子孫承襲,而且不限承襲次數。其中最高級彆的國公乃是“世襲罔替、與國休戚”,也就是說,即使持爵者本人犯罪受刑,仍可在子孫中另選一人承襲爵位,人死爵不廢。
毛淵明對於不限承襲次數這件事感到詫異,覺得若是所有爵位都無限承襲,那幾代人之後有爵位者必定越來越多。毛淵明的這個想法一說出口,孫廣越、呂憲華等人就都笑了起來。原因也很簡單,大家已經計算過,“越來越多”其實是個錯覺,並不會發生。爵位無論怎麼承襲,一個爵位同時隻有一個人持有,就算日後有軍人在戰場上立功新獲爵位,增長的速度也不會太快,加上無嗣爵除的人,爵位數量不會比經濟增長速度快。據《欽定八旗通誌》中的記錄,從清初到乾隆年間,共封世爵二百七十多人,世職兩千二百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順治年間冊封,四分之一是康熙年間冊封,也就是說,在與明清易代相關的戰爭徹底結束之後,清朝並未多出來多少世爵和世職。隻要大明今後不要爆發大規模內戰,持爵人口不會大幅增加。
常鎮業則是擔心,世爵和世職的俸祿定得太高,將來會不好收拾。這一點項紹寬比較清楚,因為許緯辰曾經特地給自己打招呼,說在確定世爵和世職年俸的時候,務必考慮和馬上要推進的官員俸祿改革配套——明代以低俸著稱,官員們往往窮得叮當響,然後以盤剝百姓為取財之道,清承明製,情況毫無改善。如今大明再興,就要改變原來的低俸狀況,給官員大幅加薪,所以爵職年俸也要提高。而且,從計算的結果來看,如果按照乾隆年間世爵二百七十人、世職兩千二百人來估算,新的方案總薪俸支出大約在每年九十萬兩銀子左右,似乎並非不可承受。
常鎮業對項紹寬的解釋表示認同,但仍然覺得,是否可行要取決於到底會產生多少世爵和世職,評選的方法和標準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