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胡陰陽碰了個大釘子。他不知道朱元璋有個規矩,從不吃宮外帶進的藥物,他怕有人謀害他。胡維庸更不知道皇上是靠常年吃‘龍蛋’來解決壯陽的問題。胡維庸聽皇上讓他拿走‘壯陽丸’,隻得拿回來訕訕地說:“那我就拿回去放好,今後皇上若需要就給臣說一聲。這個東西隻要吃上三盒,就會有奇特效果。不管怎麼說,皇上也應多休息,善保龍體才是。”
皇上歎了一口氣說道:“沒有辦法嗬,誰叫朕是一國之君?現在朕才知道,皇上這差事是個苦差事,丞相也不是輕鬆的勾當,怪不得,朕叫有些人當丞相他不願乾。”皇上伸了一個懶腰,打了個哈欠說道,“這才是聰明之舉,才是聰明的人。”
胡維庸知道,皇上所說的‘有些人’是指劉伯溫,胡維庸馬上彆有用心地說道:“皇上,他不是什麼聰明的人,他純粹是奸滑之徒,存心不為皇上分憂解愁,存心不為皇上所用。”
“存心不為朕所用?”皇上覺得胡維庸這句話正擊中要害,就看著胡維庸說道,“那該怎樣處置呢?”
胡維庸握緊右拳惡狠狠地說道:“誅其身而歿其家。皇上怎麼忘了這個辦法?”
“誅其身而歿其家?”皇上想了一下說道,“不,現在這個口號不能這樣提了,要根據大明律法辦事,刑法要講所犯何罪?有證據才行,要以罪定罰,再說他是三教共舉的人,我這樣作無法向天下人交待。你要廣泛收集些證據才行。”
“還是皇上考慮得周到。”胡維庸聽出來了,皇上不是不想懲治劉伯溫,是缺少證據,他忽然靈機一動地說:“萬歲爺,微臣有個想法,不知對不對,為了整頓吏治,嚴肅綱紀,懲治**,廣開言路,我們可以在朝裡設置一個舉罪箱,專門檢舉那些不法之徒,我這個想法對不對,請皇上明示。”
“好哇!這是個好辦法。很新鮮。”皇上聽了很高興,笑眯眯地說,“誰說你胡維庸的腦袋想不岀好主意?這個主意就不錯嘛。”
胡維庸諂笑著說:“這都是皇上教導的結果。就算是再笨的人在皇上身邊,受皇上的薰陶、教誨,也會變得聰明起來。”
皇上聽了,心中很是高興和受用,就說道:“胡愛卿,你是丞相,‘舉罪箱’之事就由你負責收集和整理材料,你去辦吧。”
舉罪箱很快建立起來,有專人管理,三天一開箱,負責整理材料的人自然是胡維庸的爪牙,向箱裡投‘舉罪’信的人自然是胡維庸安排的人。第一次開箱,劉伯溫的材料就不少,胡維庸連夜整理好材料,第二天就去見皇上。
皇上正在禦書批閱奏章,胡維庸走進來,見皇上沒有抬頭,他怔了一下,停在原處,他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隻得尷尬地站了一會,又悄悄地退出門外,輕輕地咳嗽一聲,皇上仍沒有抬頭,他又咳一聲,皇上仍舊沒抬頭,嘴上卻說道:“胡愛卿,既然進來了又跑到門外去咳什麼?”
胡維庸這才滿臉堆笑地走進來,諂笑著說:“微臣剛剛走進書房,見皇上正忙於處理國家大事,誰知我這賤喉嚨裡起了點痰,臣怕咳出來驚動皇上聖駕,所以我才到外麵去咳嗽。皇上真是英明神武,連頭也沒抬,就知道微臣進了書房。”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英明神武,這隻是皇上玩了一個小花招,他怕在他埋頭寫字時,門外來人行刺他,他就在右手邊的書案上放了一個特製的銅錫合金筆筒,筆筒成圓柱形,外表光亮如鏡,凡是從從門外進來的人,人影早被縮小,映在筆筒上,皇上不必抬頭,隻需略一斜眼,看一下筆筒,就知來人是誰,如果來人對皇上不利,就可早作防範,這一招可以提高皇上的神秘感和先覺性。皇上見胡維庸這麼說,就擱下手中的筆問道:“胡愛卿,你來見朕有什麼事嗎?”
胡維庸點頭哈腰地說:“皇上,自從‘舉罪箱’建立起來後,百官紛紛檢舉違法亂紀的事,微臣已整理出來,準備報皇上禦覽。”
皇上問道:“嗬,這是誰的材料?這麼多?”
“原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劉伯溫的材料。”胡維庸說道。
“你呈上來朕先看一下,看大家揭發的東西有沒有分量。”皇上說道。
皇上接過厚厚一本材料,約有兩百多頁,罪狀如下:一、八年前在鄱陽湖大戰中花三百兩黃金買佛郎機炮二十門,給朝廷造成巨大損失,戰後,淩、魏二人要挾皇上,強占馬鞍山鐵礦和煤礦多年,直到現在,給大明造成巨大損失。二、在太湖大戰前夕,花銀數百萬兩,為一青樓女子贖身。三、蘇小姐死後,他長時間霸占蘇家巨額遺產多年,直到現在。四、擅自在浙閩交界的淡洋的地方,強行購買漁民曬鹽田一千畝,使漁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五、長剘借病不來朝理事,擔誤了朝政。……
皇上不看則已,一看很不高興地罵道:“你這個丞相真是個草包,你搞劉伯溫的材料把朕也裝進去,那三百兩黃金是朕送給他作聘禮用的,他不要,反過來他用這筆錢買了二十門佛郎機炮,兩百支雙筒獵槍兩千多顆燃燒彈,一夜之間才打垮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才奠定了大明朝的千秋基業。如果沒有他用三百兩黃金買大炮,你今天哪能當丞相?馬鞍山的煤鐵二礦是朕封給淩、魏二人的,與劉伯溫無關。關於杭州贖蘇小姐的事是朕用的空頭支票,事後收回銷毀了的;他不來朝是朕同意了的。所以一、二、五條根本不成立,隻有三四兩條尚可,淡洋買地之事是真的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千真萬確,臣敢用腦袋擔保。”胡維庸賭咒發誓地說。
“好,就把三、四條寫成材料吧,明天早朝你在大殿上交給朕。去吧!”皇上揮一下手說道。
“是。微臣告退。”胡維庸回答道。
胡維庸走岀禦書房,心裡真是說不出地高興。沒想到今天這麼順利就把劉伯溫掀下了禦史中丞和太史令的寶座。曾幾何時,一個大明軍師,皇上的‘先生’、‘帝師’、‘大明第一謀士’、‘言必聽、計必從’的智囊,今天也敗在他胡維庸的手下,可敵百萬雄兵的劉伯溫,還敵不過他手上的幾張紙。劉伯溫的大限已到,他該壽終正寢,該退出曆史舞台了。他胡維庸終於遂了心願,為他在仕途上清除了一塊最大的絆腳石,為自己去了一個最大的心病。“真是天從我願。”胡維庸邊走邊輕輕地說了一句。
第二天早飯後,劉府管家劉豐進房來向劉伯溫報吿:“老爺,聖旨到,請你接旨。”
劉伯溫正在房中看書,燕燕在旁邊正在教小璀寫字,忽聞聖旨到,劉伯溫高興地對燕燕說道:“好消息,我們可以回家了。你趕快岀去安排一下天使,說我臥病在床,正在起床穿衣,馬上就岀來接旨。我要更衣,還要化一下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