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爺子家的地道其實不像地道,叫地下室更貼切。
他家地方大,修了好幾個廳室,都用木頭加固,考慮到祖父祖母年紀大了,張曉琿甚至搭了床。
雖然果腹的食物也準備了乾糧,之前張曉瑛就寫下了西北地區人民的主食——囊的做法給張曉琿帶回家,讓兩位嬸嬸照著做,但是地道裡也築了結構精良的小灶台,煙霧可以直接排出地麵,因此雖然白天不能生火做飯,產生的煙會暴露藏身地,但是夜晚還是可以簡單做些熱食,燒些熱水。
家裡人之前偶爾還會喝生水,自從他們過來以後,已經教育大家儘量避免喝生水了。
地道裡取水也方便,有通道直接通到自家水井,小灶台邊也準備了一個陶缸裝水。
吃喝解決了,拉撒也是大問題呀,畢竟不能隻吃不拉。
張曉琿當年參觀地道戰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本冊子上記錄的一件事——有一位戰鬥人員艱苦戰鬥了一整天,一直都沒顧上吃飯,又累又餓。
等他終於有機會吃上時,手上的饅頭剛咬了一口,不小心掉地上,還滾一邊去了。
抗戰時期物資極度缺乏,大家平時果腹的基本是地瓜、紅薯、花生餅(也就是花生榨油後留下的渣餅)、窩窩頭等粗糧,這饅頭都是專門留給戰鬥人員的難得的好口糧。
地道光線不好,看不清楚,我們的戰士隻好雙手摸索著尋找,好不容易找著了,高興之下咬了一大口,結果糊了一嘴屎。
這真是太可怕了,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他妹妹身上,說不定會抑鬱至死。
張曉琿震驚的同時,更加敬佩當年這些英勇奮戰的前輩,正是因為他們的奮不顧身,才有了幾十年後讓他妹妹可以舒展天性的平靜生活,結果他家還一不小心到了這裡。
真是,一言難儘。
這件事情發生後,冉莊地道裡也設置了廁所,每戶帶一個木馬桶,而且還規定了尺寸,高一尺寬五到七寸,但是地道裡畢竟人太多,空間狹小,還是避免不了糞味熏天。
因此張曉琿在設置廁所的時候,采取妹妹的建議,仿照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旱廁,在木馬桶裡麵鋪上一層草木灰,每次拉完再蓋一層草木灰,這樣可以儘最大可能避免通風條件欠佳的地道糞味熏天,滋生細菌,現在家裡跟外祖父家都改了這種旱廁,如廁時清爽多了。
張曉琿家的地下室其實是各村各家的模板,大家也基本是按照他家的樣子修的,無非是大小的區彆。所以衛靖今天看到的不過是通道罷了,如果看到這裡,他大概會更震驚。
隻是這樣的地道還是不能跟張曉琿去參觀的地道比,那些最後完善的地道可是好幾層,裡麵甚至有醫院和兵工廠。
但是現在這樣的也足夠了,畢竟麵對的敵人手段不一樣。
而這種時候,進城也沒有地方住,隻能在街上臨時搭建的窩棚待著,還不如地道暖和舒適,他們辛苦兩個多月,不就是為了防著有這麼一天麼?
胡虜的大軍基本都是南下劫掠一遍就跑,隻要他們自己不從地道出來,那麼安全就完全沒有問題。
隻是張老爺子三個兒子都不在家,大孫子回家了一趟就又一直不見蹤影,好在之前已經多次演練過緊急情況怎樣應對,因此大夥倒也不慌。
隻有劉桂花想著兒媳婦和孫女還在城裡,很是憂心。
兒媳婦有身孕,躲進地道會很辛苦,隻是聽說鄴城的婦孺也需轉移到永安城,可見情勢凶險。
她隻盼著大孫子現下跟兒媳孫女在一處,大孫子是個有本事的,定能護住自個娘親和妹子。
她左思右想還是放心不下,覺得兵荒馬亂的,孫子隻怕要去對敵,他們外祖父和舅舅又是軍中大夫,打起來隻怕並沒有時間照看兒媳婦和孫女。
兒媳婦過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懷上這一胎,年歲又大了,兒子又不在家,可彆有個什麼三長兩短。
她決定還是要去親自看顧著才好。
跟張老爺子和盧老太討了話,他們也都認為有必要讓劉桂花去陪著那娘倆,劉老太收拾了換洗衣裳,讓張曉琿堂弟張二郎套上牛車送她去了鄴城。
到了醫館,劉桂花見到兒媳婦沒見到孫女,李嵐又一時不知道該怎樣跟她解釋閨女做的事,而且李林剛剛幫閨女拿了洗漱用具送去安樂堂,說是晚上也不能回家住,劉桂花當下就急了。
“兵荒馬亂的,你怎能讓她一個小女娃不歸家在外過夜。”劉桂花從來不敢對李嵐說過重話,這話算是很重的了,她自己說完也下了一跳。
李嵐卻不像以往那般不耐煩,安慰她道“姨娘,不怕的,琿哥兒陪她在一處。”
“她為何要在外邊住,你和琿哥兒也由著她胡鬨。”
聽說孫子也跟孫女一起,劉桂花心稍稍安了些。
隻是在蕭景燁眼裡,此刻有人比張曉瑛胡鬨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