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水滸之我是方臘!
三日後,建德城北門口來了一名外鄉客,此人胯下騎著良駒,腰間係著盤龍棍,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
雖是外鄉人,但門口的軍士也沒有故意為難,“秀才也是來應試的嗎?”
包康略微詫異“什麼應試?在下遊曆至此,並未得知應試的消息。”
軍士手指告示,笑道“那裡有咱們太平將軍的招賢令,秀才一看便知!”
包康看後眼前一亮,“太平將軍真是好大的氣魄。”
“秀才有意應試的話現在趕往府衙還來得及”
包康抱拳致謝,“多謝指點。”
雖然相談甚歡,但軍士還是仔細查看了包康的行囊,確定並無利器之後便放行了。
過了城門洞,寬敞的石板路便映入眼簾。
在道路路兩側,正有不少人在忙著開挖溝渠。
包康過去攀談一番,得知這是在疏浚水渠,防止澇害。
又往前行了沒多久,隻見路上行人如織,包康仔細打量,發現這些人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太平軍真有如此魔力?
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竟然沒有半點愁苦之意。
這跟包康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大為迥異。
大至杭州,小至涇縣,包康走南闖北,四處遊曆,眼中見到的都是權貴囂張、富人得意、窮人困苦之態。
像建德城這般生機勃勃的景象卻是從未有過。
包康對方臘更好奇了,他忍不住想要見一見這位太平將軍。
如果包康自曝包拯五世孫的身份,想必方臘不會拒絕接見,可那樣的話,包康覺得有違初心。
要知道,出身官宦世家的包康看慣了世態炎涼,對朝廷的腐敗,地方吏治的無能,捐稅繁多的種種情況,極為憤慨。
現在,方臘明明了應試入仕的條件,那為什麼還要抬出家世來拔高自己呢?
想到這裡,包康決定參加應試。
很快,在熱心鄉民的指引下,包康來到了府衙門口。
門口的書吏很是熱情“這位秀才這便請,我在這裡負責登記籍貫、名姓,登記完成之後你需要到裡麵查驗一下行囊,確定無事之後即可進去等候了。”
與官府的科舉相比,太平軍這樣的過程簡直像是在走過場,實在是太過簡單了。
包康很聰慧,他輕易便看出了方臘的苦衷。
眼下太平軍剛剛占據建德城,正是百廢待興,需要各色人才的時候,如果這時候設立種種繁瑣的門檻,很有可能會讓那些原本打算投靠的人望而生畏。
大道至簡!
如果包康猜得沒錯,方臘肯定會錄用此番應試的所有人,這樣就可以起到千金買馬骨的效果。
雖然猜透了結果,但包康還是認認真真完成了文武兩場應試。
通過文試,包康對方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