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那兩個白人中年男性咬著牙。
那名稍微年輕一些的白人男性,咬著牙。
“按照您的意思……我們美利堅的,豈不是徹底完蛋了。”
林悠摩挲了幾下自己的下巴。
“倒也不能這麼說。”
“畢竟美利堅的精神內核文化,還沒有斷絕……就算外在的情況再怎麼糟糕,隻要這一點尚存,美利堅就不算亡!”
汽車後座,那兩個美利堅白人對視了一眼。
年紀稍長的那位,身體微微前傾。
“您說的美利堅精神內核是……”
林悠抬手指了指車窗外……
“美利堅文化的精神內核,可不再那些紛爭繁華的大都市,而是存在於美利堅小鎮中。”
“根本不在那些大城市紐約華盛頓舊金山華爾街,而是在杜魯斯、安娜堡、春田、大溪流城以及很多很多我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地方。”
“它們隱蔽在廣袤的中西部平原、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裡、在密西西比河的兩岸、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內陸。在這些地方孕育著美利堅小鎮文化——那才是很多美利堅人的根。”
“在那些地方,你可能會驚詫於基建的樸素,紅綠燈就那麼不經心的懸掛在樹樁上,隨風搖曳。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立交橋,沒有霓虹燈。晚上八點鎮上已經黑了,超市早早打烊,沒有夜生活。周末的清晨,街上冷冷清清,是家庭聚會的時間,沒有prt。禮拜天,所有地方都不營業,隻有教堂前的停車場是滿的,”
“你會看見身著正裝的男男女女和小孩一起去教堂敬拜,聽到教堂中傳出的聖樂,大型的教會還會有管風琴。黑人教會傳出整齊劃一的拍掌聲、還有高亢的靈歌。白人教會略安靜,但現在也越來越流行化了。稍大一點的鎮上還有不同國家民族膚色的聚會。”
“我聽有美利堅的老人說過,十九世紀之前的美利堅,大部分人口散居在農村和小鎮上,那時還看不到今天所熟知的大都會城市。就算紐約,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港口。小規模的商品交換可以在鎮中心完成。鎮中心最重要的場所,是教堂和集市。”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年代中這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工業革命的發展加速了都會大城市的產生。它們集中在沿海的港口、與河流的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金融資本中心。這些城市——紐約、波士頓、費城、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等——逐漸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樣子。”
“從此,美利堅城市化曆史敘事的兩條主線出現了,一條圍繞著都會城市為中心展開,另一條則圍繞著小鎮文化為中心展開。”
“前者成為了國家經濟力量的中心,並逐漸發展為國際大都會,成為外國移民聚居、民族種族大雜燴的熔爐之地。後者則棲息在內陸的深處,冷眼旁觀城市的變幻莫測,努力的維持著一個“美利堅”最初的樣貌。”
“不管在全球化的今天,還有多少小鎮能真正做到隔離於變化之外,至少在美利堅人的集體想象中,所謂的「美利堅精神」的持有者和保護者,仍然是那些似乎從來也不曾改變過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