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透視眼!
吳名之所以當機立斷要把何平敏收歸麾下,主要因為何平敏是個落魄文人,像這種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對朝廷根本就沒有什麼好感,再加上這幾年官府橫征暴斂,搞的民不聊生,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忠君思想了。更多精彩小說請訪問
儘管何平敏隻是一個秀才出身,但視野卻非常寬闊,人也非常聰明,不僅能正確的領會吳名的意思,還能夠舉一反三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兩個人越說越投機,吳名大有相見很晚的意思,當然要把他給收下了。
而莊敬航則不一樣了,首先他是進士出身,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嚴重,對於朱明王朝還是很忠誠的,雖然在京城等了大半年也沒有得到什麼官職,憤而辭官,但他的這種忠誠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去掉的。
除此之外,像莊敬航這樣的士大夫絕大多數都喜歡清談,讓他們高談闊論可以,但要讓他們做事實可就差遠了,屬於眼高手低的那種人。再加上這家夥昨天在鄧謙麵前一直抻著,吳名在不了解他之前當然不會收留他了。讓他回去寫出一個節略來,就是對他的一種考驗。
第二天一大早,何平敏和莊敬航就先後來到了吳名的辦公室,看到他們兩人的眼中都充滿了血絲,不用問也知道這兩個人昨晚上都挑燈夜戰了,由此可見,這兩人真心投奔吳名的心情有多麼迫切了。
對於這兩個未來的行政管理人員,吳名可不敢怠慢,不管他們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好幫手,但起碼的尊重還是應該給人家的,這也屬於千金買馬骨吧。
剛在會客室裡坐下,何平敏就掏出了一摞厚厚的文稿“家主,這是我寫的節略,請您審閱!由於我對情況不太了解,難免有漏誤之處。”
吳名接過了何平敏的文稿,眼睛的餘光卻看到莊敬航的眼睛閃現著一絲不豫之色,那意思是說,我這個進士出身的縣令沒有先交節略,你怎麼到先遞上去了?看你這個樣子最多也就是個秀才吧,聖賢書就沒有教過你尊卑長幼嗎?
吳名雖然看出來了,但卻沒有吱聲,因為他知道,讓手下的人形成鐵板並不是件好事,這倒不是說他害怕這些人會聯合起來造他的反,關鍵是想把競爭機製引進來,就像那三個大隊長似的,都憋著一股勁想爭第一,隻有這樣才能夠發揮他們積極性,把事情做好。
奇怪的是,吳名接過何平敏的文稿並沒有馬上看,而是把目光投降了莊敬航,雖然這個動作很微不足道,但也讓莊敬航感到一絲得意。
“主公,這是我寫的節略,請你斧正!”
莊敬航說完之後還很得意的看了看何平敏,看到他這個樣子,吳名一陣扶額,莊敬航這個家夥真是太不要臉了,我還沒答應收留他,竟然連主公都喊出來了,這不是想造成既成事實嗎?
“正行先生,你現在還是稱呼我吳先生比較好,究竟咱們以後能不能共事,還要等我看完節略,長談之後再定!”
吳名發現,他說完這句話,何平敏的眼睛裡也顯出了一絲得意,意思是說,這下子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了嗎?我稱呼吳名為家主,證明我早就是他的手下,雖然我還沒有得到他的聘任,但從目前來看,顯然我們之間的關係要比你近一點。
節略雖然遞上去了,但吳名會先看誰的哪,莊敬航和何平敏又開始著急了,很顯然他們都認為對方寫的節略和自己的內容相同,吳名先看了誰的節略,就會有先入為主的念頭,剩下的那一個人可就危險了。
儘管很著急,但兩個人自持身份,誰都不願講出來,隻能眼巴巴地瞅著,就在這時他們看到吳名突然站了起來“二位先生先在這裡喝杯茶,我還有點公務需要處理,過一會就回來。”
莊敬航和何平敏都不是傻瓜,看到吳名順手帶走了他們兩人的文稿,就知道吳名說的是一句推話。所謂的公務實際上就是去看他們寫的節略去了,這下子兩人也不用爭了,總不能跟著過去看看,吳名先看的是誰的文稿吧。
吳名走後,兩個人各自端著一杯茶品了起來,氣氛也有些低沉。他們卻不知道,吳名此時正在隔壁運足功力聽著這邊的動靜,他想聽聽,誰先開口講話。
“咳咳,請問先生尊姓大名?”先講話的竟然是何平敏,沒想到這個人還很有點胸懷呢。
“不敢,鄙人姓莊名敬航,字正行,崇禎九年的三甲進士,敢問兄台尊姓大名!”後講話的莊敬航話音裡帶有一絲得意。
“不敢,學生姓何名平敏,十四歲那年縣學第一名考取秀才,由於家境貧寒,無法參加府試,因而錯落至今,但我始終認為有才華並不一定是進士,山野之中也有大賢,隻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整個天下撬起來。”
坐在隔壁辦公室的吳名,聽到何平敏的話也不由得笑了,這個家夥伶牙俐齒一點也不不願意吃虧。我昨天晚上剛和他說了這句話,他今天就用來對付莊敬航了,都說古代文人相互輕視,看來還是真的。
不過又一想,這也是很正常,就像後世的應聘一樣,如果同時有幾個競爭者,誰也不會謙讓的,看來這兩個人都誤會了,以為自己會隻聘請一個幕僚,為了一個名額在這裡掐上了。
接下來吳名也沒有再運功聽這兩個人的談話,不過在心裡對這兩個人卻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古代文人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在這兩個人身上體現的淋漓儘致。
把兩人的文稿都看完了之後,吳名琢磨了一下,又拿起來看了一遍,單從文筆上來說,進士和秀才顯然不是在一個水平上,莊敬航的節略寫的辭藻華麗花團錦簇,由於擔任過一任縣令,對行政管理這方麵還是很有心得的,特彆是他提到的鄉村保甲製度,到是讓吳名高看了一眼。
明代雖然也建立了保甲製度的,但都是由鄉紳和宗族來管理農村,這樣的做法弊端很大,政令不通,還會引起宗族之間的械鬥,甚至是引起大亂子來,李自成造反之初,依靠的不就是他們李家的宗室嗎?
而要莊敬航所設想的保甲製度就不一樣了,按照五十戶為一保,一百戶為一甲,保長和甲長由村民選舉,然後由官府考察任命,鄉紳一律不得插手政事,這樣就可以保證政令的暢通,讓老百姓眼裡隻有官府而沒有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