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透視眼!
大臣們確實很聽話,崇禎不讓他們吵就一言不發,一個個大眼瞪小眼就像個呆子,全部把目光集中到了崇禎的身上,意思是我們可以不吵了,就請你這個皇上拿個主意吧。
長時間的寂靜之後,還是崇禎沉不住氣了,大殿裡回蕩著他乾巴巴的聲音“諸位愛卿,吳名不僅不奉聖旨,反而還把傳旨的大臣趕出了濟南府,甚至還說什麼擺在朕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合作,要麼提兵清君側。聽聽、聽聽,這還是一個臣子說的話嗎。”
說到這裡,崇禎突然抽泣起來,然後毫無形象的嚎啕大哭起來。一邊哭著一邊嘟囔著“朕自登基以來,敬天法祖,勵精圖治,想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可為什麼就這麼難呢?朕有時候也在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上天要如此懲罰我。”
按理說這個時候,朝中的大臣應該跪下說一番諸如臣罪該萬死的話來,可是等了半天崇禎也沒有看到有一個大臣有跪得樣子,這個時候崇禎真正明白了,這些一貫標榜忠義的大臣已經和他離心離德了。
大臣們不說話,崇禎這個當皇帝的也不能硬逼著他們說,這次的朝會就這樣無果而終了。崇禎神情恍惚的走回了後殿,這一刻他終於明白什麼是孤家寡人了。
按照崇禎的意思是,隻要朝堂上這些大臣跪下說出臣該萬死的話來,他就會順水推舟在朝堂上提出,讓大臣們捐出銀兩。隻要能夠募集到一百萬兩銀子,他就能度過眼前這個難關。先把遼東的祖大壽給穩住,然後在他們的掩護下從容的把京師遷到江南去,可誰知道,大臣們一言不發,這場戲自然就沒法唱下去了。
崇禎的心裡仿佛在滴血,這個時候他終於明白了,他雖然頂著一個皇帝的名義,卻說了並不算。一想起昨天和內閣首府薛國觀在征求遷不遷都的問題上,那個老家夥意味深長的眼神,崇禎就知道大明朝大勢已去了。
回到了後殿,崇禎看著桌子上一摞摞的奏折,就像發了瘋似的衝上去,把它們掃落在地上,然後又狠狠地踩上幾腳。就仿佛這些奏折就是那些可惡的大臣一樣。
崇禎的瘋狂把殿裡的太監都給嚇壞了,一個個的大氣也不敢出,隻會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頭。”cad””1看到他們這個樣子,崇禎淒慘一笑,他知道自己所能耍的威風也隻有在這些太監身上了。
看到王承恩也跪得遠遠的,崇禎長歎一聲“大伴,你再說一說,你去到山東都看到了什麼,吳名最後和你說的那些原話又是什麼?”
這些話也不知道都和崇禎說過多少次了,王承恩都已經記得爛熟了。就像複讀機一樣又重複一遍,然後一臉緊張的看著崇禎。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他的表弟馬化臣曾經和他說了一句話我們大帥曾經說過,革命不分先後,你現在投奔過來還來得及。
就在王承恩胡思亂想的時候,耳邊忽然傳來了崇禎的聲音,抬頭一看,崇禎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離開了禦座來到了他的麵前。
“大伴,你實話告訴朕,是不是大明朝真的沒有希望了?”
這個題目可是太大了,不要說王承恩這個太監了,就是內閣首首輔薛國觀也不敢講實話。於是王承恩隻好砰砰砰的磕著頭,說了一些好聽的話這才蒙混過關。
“你其實不用說這些,朕也明白。”崇禎離開了王承恩,又開始在大殿裡踱開了步,聲音回蕩在大殿之中忽遠忽近“我知道你們都盼望著改朝換代,甚至還以為與其大明朝半死不活的拖著,不如令找一個人來當皇帝,這樣你們可以繼續發財。”
空曠的大殿裡還是沒有人吱聲,隻聽到頭磕在金磚上的砰砰聲,所有的太監都明白,崇禎是一個疑心病非常重的人。這個時候可是不能亂講話的,一旦講錯了話,肯定會被他命人拖出去亂棍打死。要知道崇禎收拾那些大臣沒有辦法,但對他們這些家奴卻是毫不留情。
就在殿裡的太監覺得大禍臨頭的時候,救命的人終於來了,一個小太監連滾帶爬的跑了進來,慌裡慌張的給崇禎跪下磕了一個頭,然後用太監那獨有的公鴨嗓子,向崇禎報告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cad””2
“皇爺,文淵閣那邊傳來了消息,清兵再次破關了。”
剛在椅子上就座的崇禎忽的一下又站了起來,走過去狠狠踢了小太監一腳“狗奴才,清兵破關這麼大的消息,內閣那邊不稟報,讓你這個奴才來亂嚼舌頭,敢謊報軍情,朕誅你九族。”
崇禎火兒本來就沒有發出去,這一腳踢出去可是夠厲害的,直接就把小太監給踢的背過氣去了。就在這時殿外響起了司禮監大太監周學聖的聲音。
“啟稟皇爺,薛閣老和於閣老求見。”
崇禎的臉忽的一下變得煞白,他此時已經猜到了,這個小太監沒有說假話。一定是清兵破關了,否則薛國觀和於棟梁這兩個一直不對付的閣老,不可能一起來見他。
彆看崇禎在其他的事上預見性不怎麼樣,但在這一件事上終於讓他猜對了一次。還沒等聽完薛國觀的稟報,就覺得一陣天旋地轉,然後就失去了知覺。
清兵入關的消息把堂堂的大明皇上給嚇暈了,這在大明朝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薛國觀和於棟梁相視一眼,然後大殿裡就響起了一陣淒厲的喊叫聲“快傳禦醫。”
也許禦醫的醫術高明,也許強烈的求生欲望的支撐,過了不多一會兒,崇禎終於悠悠的醒來了,看了看薛國觀和於棟梁,崇禎掙紮著站了起來,然後顫巍巍的向禦座走去。
望著崇禎的背影,薛國觀和於棟梁一前一後發出了長長的歎息聲,大明朝就像崇禎一樣虛弱不堪。此時隻要伸出一個指頭輕輕一推就會倒下。
但願推倒大明朝的不是滿清,這一刻兩個人不約而同的想起吳名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