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鐵道遊擊隊!
我所了解的喪葬禮儀,魯西南那裡的最為繁複周詳,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作為一個了解
一倒頭。
人在彌留之際,兒孫應守候在他身邊為他送終,這表示老人是個有福氣的人,咽氣之前,必須從床上抬至堂屋靠牆臨時搭的“靈帛子”上,一定是頭朝外,以免把魂隔在屋裡。眾人圍在一旁,瞪著眼睛等老人咽氣。一旦咽氣,就會七手八腳給老人換上早就準備好的“送終衣”。
這大概就是人們對未來世界的重視,要穿的體體麵麵地離開人世,前往另一個未知世界,穿好以後,以火紙掩麵,白布蓋身,頭邊放置長明燈一盞。在屋當門放置香爐蠟燭,前麵擺一個盆底鑽了個眼的瓦盆,用來燒“倒頭紙”,以示準備“赴陰”。此時的家人一定要抱頭痛哭,哀悼亡者。
二.報喪。
人死後,同姓的本族近支要主動到場,這邊的規矩是紅事要請才到,白事要主動參加,不到場是會被譴責的。至於外姓的頭麵人物,必須由孝子上門磕頭,當地俗語叫“懇”,應該是懇求幫忙的意思。
這樣,全村的人當晚會全部到齊,迅速成立治喪委員會,按照成例,有條不紊地分派著任務。比如當晚必須準備棺木,找陰陽先生看日子,去“林”上定穴位(帝王的墳墓叫“陵”,王以下的叫“林”,比如曲阜的孔家祖墳就叫“孔林”)。
出殯的日子定好了,就需要專門的信使去送信,俗稱“舉柬”。
三入殮。
一般老人咽氣後,要停靈三天,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防止老人假死,緩衝三天,看有沒有回魂的可能。這三天兩夜,要有人換班守靈,守靈的人不能睡覺。第三天中午時分,沒有奇跡發生,死者身體已經產生屍僵,親人便死了心,放心地由治喪委員會安排的爺們將逝者殮入事先鋪好被褥的棺木,男性逝者用黑棺,女性逝者用紅棺。身邊放上逝者生前喜愛的用品,大富之家還會陪葬金銀器物。
入殮的時候,逝者的長子要在院子裡站在椅子上手舉著高粱秸子,指著西南方向進行第一次“指路“,先用“火紙”開路,點著閨女送來的紙紮的轎和童男童女,俗稱“倒頭轎”,指路的人手舉高粱秸子,指向西南方向,看著熊熊燃起的火焰,嘴裡高喊“大(娘),拿搭子!大(娘),上轎!大(娘),西南明大路!”
喊畢,眾親人哭成一團,孝子有專人架著,痛哭流涕,回到堂屋,在已殮好的棺木上,敲上第一顆釘子之後,幫忙的爺們便放開手腳,嘁哩喀喳,將剩餘的釘子敲死。
四搭靈棚。
殮好的棺材會放在堂屋的正中間,棺材前麵依舊會放著瓦盆和長明燈,正對堂屋門的地方會搭起四米左右長的靈棚,正中放一張大桌子,上置逝者畫像,此時,香燭已擺到遺像前麵,並擺上五色供,做為祭品。靈棚外麵會掛上藍底白字的對聯,一般會寫“人間府第失慈愛,天宮仙班多善仁”,橫批“音容宛在”。
五攉huo湯(潑湯)。
靈棚搭起後,逝者就可以接受親友吊唁了,普通吊唁的人鞠一躬,磕三個頭,然後進屋“悲傷”,就是哭的意思。進屋也是有講究的,男性從東邊進,女性從西邊進。屋裡東邊是孝子,西邊是媳婦。吊唁的人哭靈的時候,孝子要陪著一起哭。然後,有專人在旁邊叫著“起”,吊唁的人要等喊第三聲“起”的時候,才會停止哭喊。
第二天,早上要進行家奠,中午進行攉湯儀式,全家族沒出五服的至親要統一穿上孝衣,手裡拎著哭喪棒,俗稱“哀棍子”,大孫子要挑一個招魂幡,俗稱“紙杆子”,按輩分以及遠近親疏排起長隊,一個專職的爺們,架著孝子排頭,一路哭喊著去往本村的土地廟,隊伍後麵會有兩人抬一桶稀粥,用水舀子沿路一點一點地灑在路上。這個環節,嗩呐要全程跟隨。在遇到橋的時候,大孝子要高喊“大(娘),過橋了!”,跟隨的婦女執事會在橋頭燒紙,以防靈魂迷路。到土地廟的時候,孝子孝女要排隊跪拜,向土地老爺彙報,親人魂歸西天,即將脫離他的管轄。
六送盤子
當晚,家裡會置辦紙轎,紙馬(女性逝者是紙牛),童男童女。待天黑之後,嗩呐再次響起,孝子孝孫再次出動,在靈棚行過九叩大禮之後,排起長隊,手拎“哀棍子”,執事安排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領頭端一個大盤,盤子裡放四盞用麵捏的油燈,油燈是點亮的(這個麵燈很搶手,據說能治小孩尿床),後麵有專人扛著紙馬(紙牛),抬著轎,一路嗩呐不停,這龐大雜亂的隊伍核心是穿孝服的至親,擔任各種任務的執事,外圈是看熱鬨的閒人以及不懂事在人群裡竄來跳去的小孩。若某個孝子賢孫顯露出悲戚的表情,看熱鬨的人便會品評一番,甚至跟著掉幾滴眼淚。
隊伍會沿村路繞行至西南郊外的路口,另有一批執事早就在那裡擺好供桌,點起香燭等著,待人到齊後,會響三聲號炮,孝子帶領眾人再行九叩禮,然後麵朝西一字排開,跪到地上。
此時,架孝子的爺們將大孝子扶上臨時擺放的大椅子上,手持高粱秸子,待時辰已到,幾個執事便將紙轎紙馬摞在一起,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起,大孝子再次用高粱秸子指著西南方向高喊“大(娘),拿搭子!大(娘),上轎!大(娘),西南明大路!”
這是給靈魂指路,早日去西天極樂世界,再不要在人間受苦了!親人們想到親手將逝者的靈魂一步一步送走,悲慟萬分,於是哭聲響徹天際,伴隨著火焰升騰,紙紮的冥器漸漸變成一堆灰燼,宛如人的一生,生前的華麗輝煌,終不過是一片灰燼,一場空。
七發喪。
發喪的日子終於到來,中午之前,十裡八鄉有往來的親友都會聚集到主家,排隊在靈棚裡吊唁,親近的人要帶著自備的祭品,一般要雇兩個夥計抬著過來,俗稱“抬盒子的”。吊唁的時候,按親疏遠近行不同標準的禮,不免又要哭上半天,以至於孝子哭乾了眼淚,哭啞了喉嚨。中午吃完席,進入喪葬的最後環節—發喪。
執事們派遣年輕的小夥粗暴地拆掉靈棚,十幾個早就安排好的壯勞力圍上去,隨著一聲呼喊“起靈~~~”!嗩呐聲又起,勞力們吃力地抬起棺材,抬出堂屋,抬出大門,抬到大路上。棺材要頭朝南,然後擺上供桌,桌上擺好遺像,點起香燭,進行“路祭”。
路祭也很有講究,直係血親要行九叩禮,旁係血親行七叩禮,也是有固定順序的,男性逝者順序一般是外甥,女婿,孝子的仁兄弟,老婆的侄子,然後是逝者表親,老婆的表親。
女性逝者順序一般是侄子,女婿,孝子的仁兄弟,丈夫的外甥,然後是逝者的表親,丈夫的表親由近及遠。
路祭完畢,總執事會指揮道“上林!”,架孝子的爺們高高舉起那個燒火紙的瓦盆,帶著紙灰狠狠地摔到地上,瓦盆破碎,灰蛾滿天,孝子要拎著“哀棍子”,跨過摔碎的瓦盆,一路跟隨棺材,緩緩前進,走上送親人入土的道路。
八入土為安
林地裡早就有人砌好了墓室,裡麵放一把弓箭,一片用朱砂畫好符的瓦片,據說是用來射鬼開路用的,墓室裡撒滿了五穀和麩皮,則是寓意五穀豐登,身臥福地。
抬棺的隊伍一般要安排三撥人來回替換,在即將到萬年吉壤的時候,要抬著棺材飛奔,棺材不能落地,一口氣抬到墓坑邊上,直接放進早已整理好的墓室,在家人的聲聲哭泣中,毫不停留地入土。然後,將柳木做的“哀棍子”並排放到棺木邊上,不能砌入墓室。期待轉年,墳上會長出新的樹芽。寓意林上有貴氣,家裡的後人會有出息。
當孝子磕完頭,撒上第一把泥土之後,鐵鍁飛舞,一會功夫就隔開了逝者與人間的聯係,從此陰陽兩隔,一個墳丘將是逝者來過人間的最後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