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小吏!
最近很多書友糾結書裡銀子價值的事情。尤其是第十二章給俞巧雲她爸一百六十兩銀子的事情。很多書友不知從哪裡獲悉的古代銀子的價值,來鄙視我。你知道古代銀子值多少錢嗎?你查過資料嗎?
不好意思,我還真查過資料。
按照清朝康熙年間,江南的稻米價格是每石一兩二錢到一兩六錢之間。資料網上到處都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一,江寧織造曹寅上報“江寧上白米價一兩二三錢”後來一直波動不已,有便宜到每石六錢的,也有貴至二三兩每石的,我們就以一兩五錢銀子為準,拋去古代與現代的衡量度差異,就算一兩五錢銀子一百斤上好白米。
現在的米價大致在兩元到五六元(泰國香米不算,也不要跟我扯五常米),就按超市裡的普通大米價格算,三元錢一斤,三百元一百斤。這麼算下來,是不是一兩銀子等於兩百元?
好了,給俞老爹一百六十兩銀子,約等於三萬二千元。看上去很多,好像隨手一給就是上萬元。但是書友們要看到,這是給俞老爹的封口費。他是被縣衙某些小吏抓進來,冤假錯案,給人家封口費加國家賠償,三四萬元你覺得多嗎?
還有韓尚書給個賞錢就是一百兩。首先那個也是封口費,拿了錢,就不要到處亂說韓府裡麵丫鬟跟情夫自殺的事情。
退一萬步想,你們縣裡的首富,家裡一些隱私被你知道了,要給你封口費,給你兩三萬塊錢,是多呢還是少呢?
當然了,很多書友會說,這樣比不科學。不過很抱歉,真得很難科學地比較出來古代與現代的物價。就算你建個數學模型,用數百種東西的價格做參數來比較,可是中間還是很多漏洞。比如蠟燭,在明清是硬通貨,很值錢的。在現在值錢嗎?
根據《宛署雜記》記載,明萬曆年間,蠟燭1對002兩銀子,紅油燭1對01兩銀子,按照我剛才用稻米算出的比例,紅油燭一對20元。你覺得可能嗎?
萬曆的燈籠1個0008兩(16元,現在是非遺產品,沒有幾十元你買的到嗎?
隔個三十年,很多東西的物價每個人都感覺不同,何況數百年,中間生產力還有了如此大的變化。所以這物價隻能大致的類比,如何類比,就是用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糧食做基礎對比下,讓我們心裡有個數。
這些都是我自己考證出來的。網上有說一兩銀子值現在1000元,有值2000元的,然後列出很多證據,巴拉巴拉。有了結論,想找證據還不容易。這樣都算數的話,當初我就選串爆,他說會帶著社團打上月球呢!
還有人說生產力不同,古代生產力低,糧食產量低,應該更值錢,所以銀子也更值錢了。這就扯了·。七八十年代,生產力比現在低,糧食產量也比現在低,可大米每斤才一兩毛錢。你說它是便宜還是貴?
我為什麼選大米做價值對比基礎?因為不管在什麼朝代,隻要是不打仗的太平時候,大米的價格必須要保證當時的老百姓能吃得起,它的價格跟當時的生產力有很大關係。
比如說,一戶農民,根據當時的生產力,一家四口人掙到的錢是每15兩銀子,他們每月必須有一百二十斤稻米才能過活,那麼當時的物價基數應該在一百斤稻米125兩銀子左右。什麼意思,也就是他們每月掙到的錢,全部用來買糧食,可以維持一家生活。
如果糧價高於125,他們買不起糧食,就得餓肚子,就要搞事情,這個社會就不穩定了;如果糧價低於125,糧商和地主不會答應。
所以糧價是當時生產力、生產關係等等各種因素平衡後的產物。
理論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實際上可能有很大的偏差,比如大米在當時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吃得起的,窮人隻能吃野菜啃樹皮這些因素一扯,比價銀子價值就是個偽命題。
我隻是讓書友們理解下我拿糧價做銀子價值對比的大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