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事記!
《人物小記4――錢氏阿婆》
錢氏阿婆,是村中一個普通的老人,她屬於那種心寬體胖的人。八十多歲高齡了,臉上的老年斑和皺紋並不多,膚色也偏白皙。雖然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也一直吃著藥,但她胃口好,睡得早,心事少,所以總體氣色還不錯。
和其它吃齋念佛的老太太不一樣,她信奉基督教,不入迷的信奉。信仰這東西,能帶來善意和積極的一麵,總是好的。
她的老伴,已經過世10年了,她沒有搬到兒子家裡去住,一直守在自己的老屋裡。每天還是照常燒飯,蒸一些菜,她不會炒菜,一個人了,就更隨意了。閒暇時間,常和鄰居老太太們嘮嘮嗑,串串門。老人家的聊天話題,不外乎兒女子孫的生活狀態,聊到自己,也就是身子骨,養老金之類的。晚年的生活,平靜又安詳。
阿婆年輕的時候,應該是有幾分姿色的。現在老了,她個子還是比一般老太太高,人也豐滿,雖一頭銀發,但氣質猶存。她的老伴,是一個認真嚴肅的人,稍微有點怪脾氣,愛抽煙消愁。要說他倆般配吧,挺不般配的。因為他倆光年齡就差了10歲,代溝多,性格又截然不同,按我們現在說法就是三觀完全不合。那奇了,怎麼走到一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自由戀愛的,所以不怪了吧。
他倆未結婚前,她老伴家裡,兄弟間不怎麼和睦,她老伴排第三,暫且叫他老三吧,但父母隻偏向小兒子老四,家裡其它雜事都不予理會。老三很晚才結婚,因為他的家境,因為他剛烈的怪脾氣,一直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後來真的是年齡一大把了,快四十了,父母才隨便給他去相了一個,目的是讓他自立門戶,離開他們家。
那這個“隨便”相來的女人,就是錢氏阿婆。年輕的阿婆,整體形象還是過得去的,隻是人過於老實了,講話又直接。在村裡人眼中,她就成了“傻”姑娘。她嫁給了老三,在當時,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看他倆的笑話,覺得好戲要開始了。
老三父母過世後,他一般家境的家裡,還是意料之中的起了家產之爭。老三隻搶到了一張床,這張床,在床頭有點貼金的雕飾,也算值錢了,罷了罷了,從此和這個家沒瓜葛了。然後他和阿婆在村口老台門處,租了一間小屋住下了。日子清苦地過著,老三去外麵賣力背石頭賺錢,阿婆留在家裡維持家常。後來,漸漸地,老三發現,他賺來的錢,很快會被阿婆花光,一家人經常要挨餓。這下,他火爆的脾氣來了,開始和阿婆吵,有時候一吵,好幾天都僵持著。他倆吵得越凶,看笑話的人,越得意。
那老三的錢去哪裡了?
原來,阿婆把錢都花在買吃的上了。那還挨餓?豈不矛盾。其實,阿婆為人老實,沒心機,彆人一慫恿,就一下子買好多東西,貴的也大手筆買。因為老三在外麵打工不能經常回來,慫恿阿婆的人,在她買了菜之後,順道來阿婆家中做飯燒菜,然後蹭吃蹭喝,所以錢花得很快。阿婆把他們當成好鄰居,從來不拒絕他們,覺得大家一起搭夥吃飯蠻熱鬨,同時也期待著老三能賺更多錢回來。可一時山珍海味,帶來後麵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勤儉持家確實是阿婆的弱點,她沒有那麼精明能乾,又容易被彆人左右。然後,她和老三之間,矛盾越鬨越大,家裡也亂糟糟的,越來越像笑話了。看到阿婆的孩子在家門口哭個不停,鄰居都很厭煩瞪著那孩子。
後來有一天,阿婆離家出走了,那時候她最大的孩子才十來歲,小的才學會走路。這一走就是14年。老三愛抽煙消愁,估計是那時候開始的。雖然阿婆不會持家,但女人在家裡至少還有點像家,女人不在家,真的是散散的。看笑話的人就更多了,他們甚至覺得老三在石頭廠倒下了,都沒人替他收屍。世態炎涼的感覺。老三的脾氣,沒有最差隻有更差,動不動就跟彆人起爭執。
那時侯通訊,媒體之類的,不發達,找一個想走的人回來,難上加難。所以老三,乾脆放棄這個念頭了,硬著頭皮過日子,含辛茹苦地拉扯幾個孩子。
十四年後的某一天,這跟字幕似的,阿婆回來了。喲,去哪裡了,還敢回來,說他家一出戲果然是啊,村裡人紛紛議論。
阿婆的變化還是有的,人胖了,口音帶了點山裡的鄉音,左手手臂有點往外翹,走路的時候一甩一甩的特明顯,有點殘疾的感覺。所以大家覺得她,估計又嫁過人了。
老三見到她,百般滋味湧上心頭,愛與恨的棱角,早被歲月磨平。“你去哪裡了,你回來做什麼?”老三問她,臉上是嚴肅的表情。“遷戶口。”阿婆答道。老三也料到了些情況,然後命令到“遷啥,留下!”阿婆沒得反抗,看來是走不成了。她回來的時候,她和老三的大兒子已經成家了,媳婦也懷孕了。
其實,老三的幾個孩子還是蠻爭氣的,雖然成長過程艱辛,但個個能吃苦,又勤快,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以前,鄰居們還以為這幾個孩子會變成問題少年呢,現在看來,完全不是。
阿婆選擇留下了。鄰居就打趣她,喲,是回來抱孫子的啊,算得真準啊。阿婆隻是笑笑,也沒多說話。
往事如煙,過去了,也飄散了。
後來,阿婆加入了基督教,信了耶穌,估計是那些洗脫罪惡之類的言論鼓舞她的吧。她秉性老實,對自己之前的一走了之還是有很多愧疚的。
他們一家,也慢慢過上了好日子。
到晚年的時候,兒女也孝順,有孫子有孫女,其樂融融。這讓以前看笑話的人都打了臉。老三雖然嚴肅,但照顧家庭還是很溫柔的,種菜,做飯,都挺在行,基本不用阿婆插手。
慢慢的,直到有一天,老三酒喝多了,半夜起來上廁所,摔了一跤,磕到了後腦勺。子女聞訊趕來,將他送去搶救,但沒啥效果了。就這樣,老三的人生畫上了句號。很突然,很無奈,老三辛苦了一輩子,正享清福期間,走了。
他走了,阿婆就一個人了。他們夫妻倆之間,基本沒浪漫的回憶,但長久的陪伴,或多或少還是有點感情的,至少老三會炒菜給她吃。所以她還是守在老屋裡。
社會福利的提升,讓老人家有了不少盼頭,她們老太太之間比較養老金,心裡還是樂滋滋的。但阿婆手頭錢多了,慫恿的人又來了。有時侯,她也買很多東西,她本身是吃不了那麼多的,於是全當人情送彆人了。不過,今非昔比,現在日子舒坦,阿婆大手花錢,子女們也不在乎了,隻要她老人家高興,錢不被騙走,多花點就多花點了。
阿婆的離世,也是因摔跤而起。有一天,她小兒子發現她屋子的門一直沒開,都中午了,也沒見她出來。平時她很早就起來了。感覺有點不對,就去敲她的門,沒動靜。這下急了,於是打算破門而入。誰知,門怎麼也推不開。原來,阿婆倒在門口了,摔了,一直沒起來。後來,好不容易把門推開。隻見阿婆隻穿著秋衣秋褲倒在地上,人已經暈過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凍了一個晚上。120,快!送去醫院,做了全身的檢查,但隻發現腦部有積水,但不能確定這個積水是這次摔跤引起的,其它也查不出來啥。至於糖尿病和高血壓,她是有的。然後留院觀察,好不容易托人弄了個床位,掛掛鹽水。阿婆醒了,兒女們高興了一陣子,但是她不太認得人了,這種狀況在後來的一個月中越來越嚴重。不認得沒關係,隻要她能吃東西也行,但她胃口偏偏不開。本來白白胖胖的,一下子消瘦憔悴下去了。稍微能吃點東西的時候,她的孩子們高興得不得了。晚上也全程陪護。大家都盼著她能挺過這一關。
過了大半個月,阿婆緩過來了一些,能喝一小碗粥了,彆的也查不出來啥,需要日後慢慢調養。然後,醫生就讓出院了。回到家中,阿婆陷入昏睡中,偶爾能吃點東西。看她吃東西的時候,她女兒和兒媳,眼眶是濕潤的。每天也盼著老人家能多吃點,康複起來。又過了半個月,阿婆漸漸吃不下東西了。子女們的心又被揪著了。總而言之,身子就是不能緩過來。
突然有一天,她醒了,額頭和臉頰粉粉的,要吃東西,居然吃了一碗粥。大家也會猜,這大概就是回光返照吧。以前我不相信有回光返照這個現象,但阿婆經曆後,我有點相信了。後麵兩天,又昏睡了,胃口也不開了。到第三天,開始急促地呼吸了。再然後,慢慢地,沒聲息了。阿婆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對老人來說,摔跤,真的是一個禍端。
她走了,兒女們為她料理後事。她生前參加的教會中的人,也過來送她,來了七八十號人,為她奏樂禱告了三個晚上。中國傳統的喪禮習俗,有著無限悲涼的氣氛。但基督教的,沒那麼淒涼,他們禱告中的觀點,有些雖然有點片麵,但讓你思考著生命的價值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阿婆生前應該待他們教會的人不錯,所以那些姊妹等到她安葬完才走的。
老三和阿婆,兩個人的後事還是辦得隆重的,這個以前在村人眼中的奇葩家庭,還是打了村人的臉的。雖然他倆的性格完全不同,各具怪異的地方,也不合適做夫妻,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善良老實的人,從不算計彆人,晚年都算過得去的。
他倆合葬在公墓裡,墓碑上貼著兩人的照片,名字寫在一起,那麼安詳的畫麵。今生,不相配的婚姻,經曆磕絆,還是攜手走完了一生。來世,願你倆能以更好的狀態遇見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