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起步階段,國內和米國的技術差距隻有47年,相差並不是很大。
國內各地的集成電路工廠和研究所的芯片生產線雖然不少,但是采用的矽園片尺寸都比較小,一開始的尺寸都是直徑十幾毫米的不規則圓片。
第一條2英寸和3英寸生產線在京城878廠建成後,相繼又有幾條3英寸生產線投產,但是月產量都很小,隻有幾百片,最多上千片。
改開之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由自力更生階段轉入技術引進階段。
第一個全麵引進項目是wx742廠(江南無線電器材廠),主要是為電視機配套專用雙極型模擬電路,從東瀛dz公司引進完整的3英寸芯片生產線。
從拉單晶開始,包括製版、3英寸矽園片加工和封裝測試。
1984年達產後,成品年產量達到3000萬塊,成為國內但是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最全、id集成器件製造)模式的專業化工廠。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742廠改製為華晶公司之後,又從得國xz公司和東瀛dz公司引進23微米os型數字電路工藝4英寸和5英寸芯片生產線,以及包括dip型、qfp型、sop型和pl型塑料封裝線。
魔都貝嶺公司在1988年建成國內第一條4英寸芯片生產線,這時候,已經滯後世界13年。
首鋼和東瀛電氣公司經過談判決定合資成立首鋼日電公司,於1994年10月在京城建立國內第一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當時滯後世界8年。
為了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gj於2008年6月底公布了18號文件。
在此文件鼓勵下,在魔都浦東張江開發區先後建立了中芯國際和宏力兩家公司。
先是中芯國際建成3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宏力緊隨其後也建立1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
後來,中芯國際又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了國內第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於2004年9月底投入生產。
這時候,滯後世界隻有5年了。
可惜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幾個主要芯片生產大國,隨即在多個領域對天朝設卡了。
直到2014年,gj才開始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但是此時卻已經和世界頂級水平產生代差了。
唯有在航空航天領域天朝趕超上來了,勉強跟上腳步的還有化為。
現在是07年,如果自己在這個時候出手,至少能提前七年時間;
而且,還可以利用此次次貸危機的時機,想方設法控製一些相關的上市公司,以圖謀其技術。
雖然說不一定會成功,但是總要去試試才對。
黃銘開口就要投資500億設立一個投資基金,這麼大手筆,就連商大佬都有些驚訝。
至於投資比例,黃銘不會擔心,投資的時候肯定會對企業進行資產評估的。
不過,是設立投資基金還是成立投資公司,到底采用哪種模式,黃銘現在還沒有確定,不過投資總額不會變了。
五百億rb其實還不到七十億米元,這點錢,無非就是30道指期貨做個高拋低吸的差價而已,現在差價已經做了,天天等著結算資金就可以了。
商大佬說道:
“黃老板,你看這樣行不行?”
黃銘客氣地說道:
“商老請說!”
商大佬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