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過去好好生活!
上門來得是陳國副,目的是代表哥倫比亞影業想要買下《繡春刀》的北美dvd發行。
“陳監製好久不見。”
“寧導你好,好久不見。”兩個人在銀禾傳媒的會客室見的麵。
陳國副是哥倫比亞亞洲區的業務總監,之前跟華藝聯係緊密,代表哥倫比亞和華藝合作過很多項目。
包括《功夫》《大腕》《天地英雄》《天下無賊》等在國內都算大製作的電影,都是雙方聯合投資。
但是這些投資中,華藝都是跟著象征性的投向錢。但總是能在國內的票房分成拿大頭。
而華藝老實的說,在合作中沒少坑哥倫比亞。
《大腕》《天地英雄》的票房在北美市場基本可以忽律不計,國內市場的票房還都是華藝那大頭。也就《功夫》是國內北美兩開花了。
“去年功夫大賣,哥倫比亞也算牆裡牆外兩開花啊。”
陳國副苦笑著搖了搖頭,“寧導就彆說笑了,《功夫》的票房還是沒有《繡春刀》出色啊。”
功夫雖然大賣,但哥倫比亞跟國內合作四年之久的華藝兄弟“分手”的消息還是成為了0405年的熱點事件。
在《功夫》這部影片中,華藝公司投資不足3,但對外宣傳它仍然名列其中。之前幾部合作片也存在類似情況,哥倫比亞公司常常是占大股,但從對外的宣傳來看,華藝反而名聲超過其他幾個合作方,這也是引發哥倫比亞公司不滿的原因之一。
哥倫比亞公司一向做事低調,不希望合作方在不該說話時說話,但華藝頻繁地接受媒體采訪,使他們的無形資產在這幾年中增長很快,但實際投資時他們卻不能拿出太多錢。
而真正導致這次分手的導火索據說還是去《天地英雄》。當時西影和華藝等幾家國內投資方以共同的名義將影片dvd版權在影片上映七天後賣給了中凱公司,沒按哥倫比亞公司的“在影片上映一月之後再賣”的要求辦,從而導致票房受損,再次讓哥倫比亞公司意識到信譽的重要,於是鐵下心來從《功夫》分家。
於是在《功夫》上映的時候,發行就變成了中影。
於是乎兩家基本上也就是不在合作了,至於“分手”是不是“和平”,這就是隻有當事雙方知道了。
主要是華藝是真坑人家啊,《天地英雄》也算大製作了,國內票房才幾千萬,光看咖位,其實不比《英雄》差太多。
誰都知道國人多,一個簡單的認定就是人多的地方市場就大,但是由於產業細則和遊戲規則的不規範等客觀因素的製約,國內電影市場還沒有被有效的開發出來。
這個地球上可能沒有人比好萊塢的洋大款們更明白電影是怎麼玩出錢來的,米國人又有開發處女地的曆史傳統,他們進入關於國內電影產業的嘗試幾乎涉及到各個層麵哥倫比亞以“中外合拍”方式成為殺進第一線的前鋒,直接進行電影基本產品製作。
華納則有效利用政策利好投資了包括萬達在內的兩到三家院線,以絕對控股權控製電影產業的基本放映設施,好萊塢的常識告訴國內同行,控製了影院就控製了院線,繼而控製了電影市場的電影投放權,雖然這種華納的做法還沒有露出這樣的端倪。
米拉麥克斯則假模假式的代理了包括《英雄》在內的國產電影的海外發行權;迪斯尼的老路就是電影周邊產品的開發。
這幾乎就是一條產業鏈的雛形。然而這些巨頭們在國內,基本沒個不虧的,這個市場有時候他們是真玩不明白
跟華藝解除合作關係,哥倫比亞卻並不是想放棄國內市場,隻是覺得華藝有些坑,想換個合作夥伴,或者說換個合作方式。
而之前一直跟華藝打交道的陳國副,也有些裡外不是人的糾結。
《繡春刀》的高票房讓哥倫比亞眼前一亮,但是被坑慘了的哥倫比亞這次也有點猶豫,電影經過發行部門反複的研究,認為《繡春刀》的貼合實戰的動作戲,可能會引起北美觀眾的興趣,然而這一研究就研究了幾個月了,電影早就下線了。而貿然發行一部已經下線的影片成本也不小,所以哥倫比亞方麵就把注意打在了dvd發行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