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電影怎麼情況?”陳方宇問道。
銀禾傳媒就三個導演,寧遠之前基本上一年一部,去年就沒開片。寧昊和王卓也都差不多製作周期都不短,很有可能今年就沒電影上映,沒電影上映就意味著全年沒有進項
寧遠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之前一直沒有費心搭建發行渠道是因為在等著嘉禾。現在嘉禾馬上也到手了,嘉禾的宣發渠道也自然可以成為銀禾傳媒的有效補充。
不過嘉禾影業的宣發渠道包括院線,基本都是在南方和香江、寶島、東南亞,北方還沒覆蓋到。
所以銀禾傳媒最好也要組建自己的發行部門,來覆蓋北方的市場。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對發行方比較有利。電影發行渠道在手基本上就是旱澇保收。
製片方需要進行投資,拿到的票房分成才百分之四十左右,承擔的風險確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因為院線方麵不投資,隻放映電影拿分成,隻要電影市場大環境好,院線就有的賺。
雖然憑借寧遠的“劇本”銀禾在製片業務的投資回報率非常的高,但是公司要想長久發展不能光靠“劇本”。
完整的產業鏈才是長久之計。
就在寧遠跟陳方宇討論組建發行部門的時候,接到了一個電話,打開一看,是伯納的於東。
寧遠接起電話之後,就聽於東說想請寧遠和羅謙一起吃個飯,順便有點事想請教一下。
寧遠直接答應下來,說晚上有時間,地方你挑。
掛了電話之後寧遠又給羅謙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晚上有局,一起去。
羅謙知道寧遠這肯定是有事,立馬就答應下來,左右也沒什麼事。
作為國內最大民營發行公司的掌門人,於東近來的日子並不舒心。
和保力集團的合作失去了公司的控股地位,不過靠著保力集團旗下的東方神龍影業、保力萬和院線,以及東方神龍背後的另一大股東長影集團。
而加上當初發行《我的兄弟姐妹》,結識了香江電影金像獎主席文俊。當時香江電影正值低潮,於東順利成為港片在內地的代理人,幾乎包攬了港片在內地的發行。
保力伯納電影發行公司也從04年開始,發行電影的票房已經連續三年占據市場20份額,當之無愧的第一民營電影發行公司。
不過,從05年開始,保力伯納的行業老大地位就開始麵臨著重大挑戰。
05年徐客導演的《七劍》,投資方香江的東方電影不甘心把發行利潤白白讓給伯納。正好當初慈聞傳媒準備進軍電影行業,於是和東方電影在京城共同成立了一家慈聞東方影視公司,自己發行《七劍》。
06年程龍的主演的《寶貝計劃》,因為有華藝的投資,內地發行權自然也被華藝拿走了。
連續兩部重量級電影發行權旁落,讓於東有了危機感,而且電影公司兼顧製片業務本來也就是應有之義。
李聯傑和劉得華、金成武、徐靜雷主演,陳克辛執導的《投名狀》就是伯納參與投資的第一部大製作,這部電影由伯納,以及剛成立的成天娛樂、中影集團、橫店影視、星美影業等多方投資。
同時,為了在加大製片業務的投入,於東也要求保力集團加大投資力度。
而保力集團分管影視文化行業的負責人不僅不同意增資,還要求利潤分紅。
雙方的合作陷入了僵局,於東現在想要發展就必須解決眼前來自保力方麵的問題。
但是跟保力合作,可不是於東想撤就能撤的。
一方是需要錢,一方麵也需要有人來疏通一下這個關係。
所以於東就想到了寧遠和羅謙,畢竟當初能跟保力合作還能有如此大的自由度也是因為這兩位才有的機會,現在有些問題,當然是一事不煩二主了。
而且就這件事而言,於東能找的也就兩位了。
畢竟就算是老領導韓山平在保力這種龐然大物麵前,也沒有多少說話的餘地。
老話說的好,解鈴還須係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