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輔有大誌,願芟除大事,廓清氛濁,所以朕願意信元輔,把朝事付於他。”
原來如此,張四維恍然大悟,找到了為何小皇帝突然平台召對張居正的答案。
以為朱翊鈞先前對於朝事的見解,也是張居正告訴皇上的。雖然認可張居正的說法,但是張四維並不認為張居正能辦得到。
既然幼主對改革感興趣,張四維接著朱翊鈞的話題,談起嘉隆兩朝的改革事宜。
相信朱翊鈞的聰慧,了解了改革的真實情況後,不會被空談所誤。
“皇上可知一條鞭法?”
“不知。”朱翊鈞搖搖頭,看張四維如何解釋。
“編審徭役,將十甲丁糧總於一裡,各裡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
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乾;每丁審銀若乾。勘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為遵守。”
張四維擔心皇上不懂,告訴他這麼做的好處,若能施行,有利於朝廷徭役科派,對百姓們,則利於克服各甲因土地人定多寡不一而形成的徭役不均。
“如此良法,為何如今沒有聽聞?”朱翊鈞好奇的問道。
“大明疆土萬裡,子民億兆,想要把事情一件一蹴,如何是輕易能辦成的事情呢。”
張四維把嘉隆兩朝力主變法改革的大臣一一點名,並告訴他們的主張,利弊如何,最後為何沒有施行落地。
說完,張四維就不在說了,因為已經說的夠多了,先讓幼君消化一番。
他本意並不是要在幼君麵前詆毀張居正,而是為人臣子,輔佐幼主,為幼主解惑,不會輕易被虛言蒙蔽,忠君之道也。
不論張居正是否真心要變法扭轉局勢,自己先教會皇帝什麼是變法,有哪些變法,最後又是什麼下場。
“張師傅大才。”
聽完張四維的話,朱翊鈞更加堅定支持張居正的想法。
嘉隆兩朝那麼多變法官員,最後都失敗了,唯獨曆史上張居正的變法,掀起了波瀾起了成效。
內閣。
張居指著堆積如山的奏折,對呂調陽歎道,“奏章雖多,乃各衙門題覆,殆無虛日,流於虛表,然敷奏雖勤,實則空談也。”
“官員疏怠,積弊已久。”呂調陽解釋。
“禦史巡視地方,建議一言,朝廷納之,置郵而傳之地方,禦史則以完成責任,不理其法在地方能否奏效。
六部官員議事,朝廷曰可,置郵而傳之地方,六部官員則以完成責任,不理會結果。
長此以往,朝廷乃至地方,事事空廢,恐焉崩壞矣。”
呂調陽受張居正提拔進內閣,張居正又是顧命大臣,所以近內閣後,不敢以同僚自居,處理事務以張居正為主。
“事情出了差漏,官員不嚴加追究,反而因為顧及私情而不了了之,皆延緩。”
“張公以為如何?”呂調陽問道。
“吾欲訂下考成法杜絕陋習。”
“張公實乃國家棟梁也”呂調陽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