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點點頭,等張居正走後,讓太監找來內閣先前的奏疏,看著兵部尚書人選的名單。
“把這些人的奏疏都翻來。”
殷正茂有資曆,有能力,前番二十萬大軍平亂,居中調派穩中有序,沒有出大的亂子。
朱翊鈞覺得,還是不要跟自己找個這麼強勢的對手才好。
最好找個老實,能做事,資曆也夠的。
放下這些奏疏,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朱翊鈞讓太監重新去找了相關的奏疏。
這是個大工程。
都說國家辦理政事,靠著就是各地的公文,其實這也是實情,從來沒變過,隻不過換了個名目而已。
他自己不也是通過各大臣的奏疏,來管理國家的麼。
內閣收到旨意,讓重新遞交名單,張居正詫異,皇上竟然沒同意殷正茂。
思慮了一會,心裡已經了然。
朱翊鈞收到新的奏疏,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名字。
“石茂華。”
勾了一筆,讓太監送去內閣。
新的兵部尚書有了人了。
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任浚縣知縣,後任揚州知府,抗過倭寇,治理過黃河。
擔任過各地按察使,參政,在都察院任過職,督辦過陝西三邊軍務。
石茂華很意外,沒想到自己被選為兵部尚書,大多數人都認為會是殷正茂,他也如此。
到文華殿。
朱翊鈞賜座,讓太監奉茶水。
等石茂華喝了茶。
朱翊鈞笑道。
“卿督辦陝西三邊軍武,極有成效,有何教朕?”
石茂華老老實實的說道。
“邊將怯於擊賊,巧於避法,久來成風,臣上任後打算打壓此風氣,但是考察實情後,卻改變了主意。”
公文不能全信,朱翊鈞沒有接觸過石茂華,如今見到真人,起坐應答的確頗為實誠,中規中矩。
但是光老實可不行,如此重要的職位,也需要有真本事,聽到石茂華的言論,朱翊鈞好奇起來。
同時也心裡有了底,此人應是名副其實的,不是徒有虛名之人。
“朝廷使者勘驗,往往浮於表麵,不願實查,隻按損兵之罪罰之了事,而忽略血戰之功。
即勇敢至敗者亦受坐之,此乃教之避敵也。”
朱翊鈞恍然,原來還有朝廷的原因,也不能全怪邊軍。又想到此事,根子的原因。
老生常談,還是如今官員好虛事,不願實事。
想要解決根子的辦法,還得是考成法。
“那卿有何建言?”
“有衝鋒陷陣者,哪怕敗事,也應按照勝事賞之撫恤,更不可同敗者並處。”
“善。”
朱翊鈞同意。
“可惜考成法施行三年來,京城雖有所微變,但是各地卻仍然照舊,不能跟上形勢啊。”
歎了口氣,朱翊鈞仔細打量石茂華的神情。
“不能改變官員的習氣,卿所事,靠公文督促無法解決,隻能流於形式。”
石茂華點點頭,並沒有說出什麼驚天之言。
“陛下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