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盤坐在地上打了個盹,等到醒來時已經是第三個部分,作經。
第一部分是聽,第二部分是說,第三個部分就是寫了。
作為作經,就是根據今天上課的內容寫下自己的感言。
三大世界的經文為何卷帙浩繁?就是因為不停有人寫感言。
千百年來,你加一句我加一句,這書可不就越來越厚,文字越來越多麼?
當然了,像這些苦行僧的課後感言是不可能被記錄下來的,隻有那些上師、天師,乃至仙人、半神們的言論才會被編纂,豐富經書的內容。
每個苦行僧手裡被發到一張貝葉紙,這是用貝多羅樹的寬大葉片水煮、晾曬後製作成的書寫紙張。
每張貝葉紙大概三指寬,一小臂長,經久耐用,能長時間保存。
一片片的串在一起,能卷成一疊。
書寫的工具是豬鬃筆,用藍眼黑豬背上的硬毛製作而成。
墨水是用水、蚌殼粉、漆樹汁混合而成,呈墨綠色,滲透性強極難掉色。
喬達摩手裡也拿到一張貝葉紙,可他不會寫字啊,他隻會寫漢字。
以喬達摩淺薄的語言學知識,這個世界的語言應該是一種屈折語。
有著嚴密的行文規範,工整嚴格的語法,以及複雜的讀音體係。
詞語多分陰性陽性,通過加不同的詞根、詞綴造詞,對語序的要求也很嚴格。
作為比較,漢語是一種孤立語,行文規範並不嚴密,語法也不嚴格。
語言的邏輯依靠大量使用助詞(比如‘了’)來進行實現。
少量的漢字就能組成大量的詞語,而且比較容易理解新詞的意思。
手裡拿著豬鬃筆,喬達摩心想,要不要寫呢?
這是一個僧人走近前,將喬達摩的紙筆收走,道“你連字都不會寫,還裝模作樣思考什麼呢?等你學會了認字寫字,再來作經吧。現在就讓你作經,實在是太難為你了。”
這僧人說完,周邊一片嗤笑,大夥都在偷偷摸摸地嘲笑喬達摩。
坐在不遠處的儺天大聲道“一個達利特,能說話就不錯了,還認字寫字?還是等下一個人世輪回吧。”
嗤笑變成了哄笑,廣場上一時間亂糟糟的。
夏爾瑪大祭司嗬斥眾人,道“安靜!靜下心來寫好你們的感言,這對你們未來的修行,與女神心意相通有重大的意義!”
眾人又都安靜了下來。
夏爾瑪又對喬達摩道“喬達摩,你雖然不會寫字,但總會說話,也會發表感言吧?你用腦子想一想,待會兒說出來,我幫你記錄下來。等以後你會寫字了,再自己寫。”
喬達摩抓了抓腦袋,道“要寫多長?”
過去他在學校上學,最怕的就是寫作文。
夏爾瑪道“可長可短,隻要是感言即可。一句話也是可以的。”
這個簡單,喬達摩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兒,想想有什麼句子和樹林子有關呢?
周圍人都像看傻子一樣看著喬達摩,有些人已經寫好了,交給了夏爾瑪大祭司。
大祭司一邊收一邊過目,寫的不錯的他會念出來給大夥聽一聽。
等大家都寫的差不多了,夏爾瑪見喬達摩還在閉目,這小子是不是又睡著了?
“喬達摩!你的感言呢!你睡著了嗎?”夏爾瑪大聲問道。
眾人又一陣哄笑,說實話有這個達利特在,課上倒是多了不少樂子。
喬達摩睜開眼,道“大祭司,我剛剛坐下感悟女神的教誨,便做了一個夢。我夢見自己在一座大山中,去一個農家喝酒吃飯,結果迷了路。那裡山多路多水多樹多,我不知道該怎麼走。就在我不停打轉的時候,我看到前方的一株菩提樹,樹下有一朵苦西梨花,我知道,我的路找到了,那個山村出現了。所以,我寫下了一句我的感言,‘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我疑惑無路可走,菩提樹下苦西梨花眼前現所往之村。’”
喬達摩說完這個夢境和他的感言,整座廣場一時間寂靜一片。
夏爾瑪大祭司眉頭微皺,嘴中喃喃,重複著喬達摩剛剛說的那句話,“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我疑惑無路可走,菩提樹下苦西梨花眼前現所往之村……妙啊,妙啊…妙…”
能不妙麼?喬達摩的這句話是化用了中國古代大詩人陸遊《遊山西村》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巧妙的轉折和豁然開朗的感覺,並不因為語言的變化而消失。
漢語是非常有詩性的語言,相較而言,屈折語因為語法嚴格規範,所以詩歌的發展比漢語要差很多。
這個世界的詩歌顯然也不發達,語言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才情都拿去修煉、念經了,哪還有詩歌的土壤。
夏爾瑪大祭司是個很有才情的僧人,可他也被喬達摩這意境深遠的詩句,以及頗具哲理意味的夢境給震撼到了。
這個夢和這句詩,不是正好展現出人在迷茫和困惑時,得到神靈指示而豁然開朗的感覺嗎?
夏爾瑪大祭司近日因為徒弟匡樓尊者的事苦惱,正是愁腸百結,滿心的煩憂。
看到這句感言詩,他竟有豁然開朗之感,心情一下子舒暢了很多。
他長歎一口氣,拿出豬鬃筆,將喬達摩的詩句記錄在了貝葉紙上。
寫完之後,他望向喬達摩,道“我終於明白桑傑上師為何要收你為徒,要親自為你洗禮摩頂了。你的這句話,以後會被記錄到《森林書》當中的。中午你去戒律塔受完戒,下午去桑傑上師那邊,好好學學認字寫字吧。”
喬達摩雙手合十,向夏爾瑪大祭司躬身,問道“大祭司,那我今天還能吃飯嘛?”
“不能。”夏爾瑪搖了搖頭,堅定道。